第五十八章 宫毯(1)(2/3)

作品:《大时代的梦


三年后,故宫躲毯又一次打开了周密保躲的大门,而这次的一行访客,则是历经数代传承、依然将宫毯织造技艺存续在双手上的工艺人。

来自北京地毯五厂的康玉生、王国英、曹艳红等8位工作职员,他们要研究的是清代皇宫中的宫毯极品,天子独享的盘金丝毯。

“要问这盘金宫毯有多可贵?过往皇上用它时都绕着走不舍得踩,生怕磨损金线。”康玉生是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是少数能完整控制北京宫毯织造技艺11道制作工艺的人。恢复盘金丝毯的工作就由他带头。

盘金丝毯多出自当年的新疆工匠之手,金镶丝缠,格外华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

由于用料昂贵、工艺复杂,从皇宫流传下来的技艺又师传守旧,民国以后便再无织造。如此可贵又神秘的盘金丝毯,即使在专业的织毯师傅们中间,也是近乎传说的存在。

盘金丝毯与常见的宫毯差别甚大。宫毯编织技法一般应用8字扣在经线上拴扣,然后切断毛线形成立体的厚度。

而盘金毯则需应用不同的盘法先盘后面、再盘前面,并应用特别的编织法将前后两部分“锁紧”。这两种织法混杂在一张毯子上,薄厚不一,形成唯一无二的立体效果。

“这是我三进故宫,最后在显微镜的赞助下视察到结构。”康玉生回想起当年的情况,感叹万分。

常见的宫毯道数为90道和120道,道数越多,质地越细密有弹性。以120道的宫毯为例,约0.1平方米面积的节点多达14400个。而盘金丝毯的工艺比惯例宫毯费工4倍以上。

不仅如此,盘金毯所用的金箔线也不易得。金丝本身易折断,无法直接用于编织。所以必须先把黄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箔,再手工将金箔缠绕到棉线的线芯上。

实在金箔线的铸造工艺也濒临灭亡,康玉生辗转找到了南京金箔厂,厂里将退休的老师傅重新请出山来,才制作出了盘金丝毯所用的金箔线。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北京地毯行业的全盛时代。当时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设11个加工厂,职工多达5000人。但也就在这一时代,机织地毯大批涌现,全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冲击。

之后,北京原有的8家国营地毯厂纷纷倒闭,只剩两家老厂。北京地毯五厂,现在的北京华方地毯艺术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往华方地毯艺术公司参观,木质机梁上挂着5种蓝色、一种白色和一种金色线团,细密的经线从机梁上垂下来,织毯技师在前后两根经线上熟练地打着“8”字扣。

这里的织造者们仍然沿袭当初的法式,除了织机由木架换为钢管、片剪用的剪刀换成了电剪之外,宫毯织造的核心工艺全都保存如旧,并没有由于机械化时代的到来而改弦更张。

在从业者眼中,宫毯的生产周期长,像盘金丝毯的用料十分可贵,因此技艺受到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宫毯保持朝高端工艺品的方向发展。复制的《九龙图》盘金丝毯,就售出了三幅。

“光有盼看也是不行的,做宫毯是个苦差事,城里人不愿意干,只好从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村招学徒。”康玉生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从事了一辈子织毯工作,他的双眼由于过度疲劳而经常干涩酸痛。

“过往织毯学徒讲究‘三年零一节’,就是学三年,再加上一个春节,才算出徒。这只是时间上的请求,有的人三年未必能学出来。”

固然已经退休十多年了,康玉生始终保持每周往厂里领导织造,还在家里架起了一张木脊梁,天天依旧织上个把小时,艺不离手。

闲暇时,他把过往仅靠口口相传的织毯技法用文字记载下来,总结出挂毯技艺上的压、挤、垫、钉、剔、楔、倒、润8种技法,已经成为厂里的操作规范。

由于这个厂,早已成为康玉生此生的寄托,盼看如今唯一的宫毯织造之地,能像当时的清宫造办处,把高深的技艺延续下往。

30多年前的一天,20岁出头的周小冷,跟往常一样坐在长城字画社的柜台后面,他的重要工作,就是贩卖古毯。

宫毯匠人周小冷中国编织地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他看来,这些工艺奇特精巧的古毯,固然有些破旧,却不知凝结了多少匠人的智慧,不知躲过了多少硝烟炮火,才得以保存下来;它早已不是一块毯子那样简略,更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踩在地上的软黄金”。

然而在当时国人眼中,这些不过是没用的“褴褛”,大部分的老地毯都被外国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走,流到了国外;周小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82年,意大利人朗伦佐,在中国南疆的一个招待所,创造了一张不可多得的尽美古毯。

当地人不认为意,肆意在上面捻烟头、泼茶渍;朗伦佐感到实在太惋惜,提议把这毯子卖给他,众人哄堂大笑,根本没人搭理这个“疯子”。

他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时代的梦 最新章节第五十八章 宫毯(1),网址:https://www.7v55.com/206/20639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