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7章 破交 3(1/2)

作品:《德意志崛起之路(帝国的崛起)

一艘日本主力舰有多少炮弹?长门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弹数目大概是1050发。而扶桑级战列舰大概是发左右,也就是说,每一门火炮大概备弹是120发左右。这其中考虑到对海作战目标的多样性,穿甲弹、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你都必须筹备。穿甲弹自然是对付主力舰,半穿甲弹打巡洋舰和此等主力舰,而高爆弹则是打无防护的战舰,同时可以用于对付驱赶舰和商船。

考虑到弹药特征,实在用穿甲弹和半穿甲弹对付商船并不必定好用,由于这两种炮弹的引信触发都有一个极限值,比如说打穿多厚的装甲引信才会启动。,或者说在炮弹打中目标之后多长时间引爆。而商船对于这种设定非常的不友爱,首先,商船不但没有装甲,甚至连船壳板的厚度都不厚,以至于连半穿甲弹的触发标准都达不到,而达不到的话,那么炮弹引信就不会启动,进而不会爆炸,终极导致这发炮弹直接在船体打个对穿,然后从另外一面落进海水中。而相对于高爆弹过于长的延迟也会导致即使引信启动了,也会导致“无害通过”。

所以,攻击商船最好的炮弹是高爆弹,而实际上考虑到日本舰队缺乏足够的驱赶舰,所以一旦产生大规模炮战的话,主力舰的高爆弹还需要考虑对付驱赶舰,于是,这就有些麻烦了。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假如猎杀一艘间隔较远的运输船可能会导致高爆弹用掉太多的话,那么日本舰队就会迟疑。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至于说能不能把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引信调剂一下,来合适商船的防御程度呢?自然是可以啊,你可以把引信调的林敏度高一些,把延时也调短一些。但是这样的炮弹拥有打战舰就确定不行了!由于当年英国人在大战初期的炮弹就是这样的,引信过于敏感,而且延时太低。

所以,看似破交是一个简略的问题,但是一个单纯如何用尽可能少的弹药来解决尽可能多的商船就是一个让所有炮术军官感到麻烦的事情,毕竟发烟罐这东西太普及了。本钱很低,应用请求也不高。

“假如不行的话,我们可以考虑用航空雷击或者炸弹来解决目标,飞机的速度可比战舰快多了,而且飞机雷击的时候几乎不会被单艘战舰的发烟罐所干扰。”贝蒂想了想说道。

一艘船开释的烟雾量终回是有限的,可以遮住某个领域内的视野,和苏拉威西海海战中美国一大群驱赶舰围着主力舰开释的全笼罩式烟雾根本没法比。所以鱼雷机自然可以展开攻击,而且商船航速和迅速性都很糟糕,防御火力也十分有限,毕竟这年代防空炮命中率本来就不高,而商船的防空炮数目也不会多。所以追击那些航速较快,而且间隔较远的目标,用航空鱼雷机或者轰炸机来追击的话,是个不错的措施。当然,这个措施可能会裸露日本舰队的航空实力。

“用主力舰上的水上飞机设备炸弹来攻击商船,根据我们的实验,100公斤的炸弹都可以给商船构成非常大的伤害。至于说正规的舰载机吗?我认为在必要的时候投进一些也可以,毕竟,我们都出动了6艘战列舰了,要说没有配属航空母舰?我估计美国人也不会信任吧?这个时候,我们主动裸露一些反而是好的。”斯特迪对贝蒂的意见表现了支撑。

“两艘,最多裸露两艘航空母舰的实力,假如裸露了3艘的话,那么美国舰队很可能调集4艘以上的航空母舰参与战斗,这样一来,我们的航空气力也就没有上风了。”吉松茂太郎想了想说道。“理论上,我们可以动用一艘航空母舰,假如要动用两艘的话,那么必须获得我的批准。”

于是,现在伏击的问题解决了大半,有了航空母舰上至少几十架轰炸机和鱼雷机的声援之后,再加上主力舰上的水上飞机,日本舰队的打击能力和兵力的充裕度上算是有了保证了,那么剩下的就是看临场施展了。

于是,经过探讨之后,日本舰队拟定了舰队疏散安排,多方向包围然后展开向心突击,战列舰和舰载机攻击重要目标,而驱赶舰则负责围追切断以及攻击无防御力目标的战术,这个说起来很简略,但是具体履行尽对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以至于在出发前,日本舰队还要进行专门的战术演练。

然而在随后几次演练中,日本人创造依附一共不到20艘的主力舰和驱赶舰想要有效歼灭一个有70艘运输船和10艘左右护航船只的大型运输船队还是很艰苦的,由于按照日军的标准,他们需要彻底摧毁80%的运输船才算歼灭,而这意味着包含驱赶舰在内,均匀每艘船要干掉2.5艘运输船!而且假如对方的赞助巡洋舰有水上飞机的话也是一个麻烦事。想要偷袭的难度就很大了。

于是,在后续的打算中,英日双方又对打算进行了修正,其中增长了利用半潜状态的潜艇或者假装巡洋舰在远间隔进行跟踪的打算。当然,这种跟踪确定不太可能是目视间隔,更多的是通过视察烟柱来断定美国船队的大致方向。

而当攻击正式发动的时候,这些潜艇和假装巡洋舰也将直接参战,用舰炮或者鱼雷攻击美国运输船一般补充战舰数目的不足。而在战斗结束后,日本假装巡洋舰同样也承担押送战俘的使命。

终极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德意志崛起之路(帝国的崛起) 最新章节第2867章 破交 3,网址:https://www.7v55.com/139/139420/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