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3/8)

作品:《诸夏

苦,教化为夷狄所弃。中原既为不中,正统又何安存?

祖逖者百十人成行,吁琅琊王司马睿者兴复中华,然王者无意北归,不过委其虚职,资以千人粮绢。而祖逖举义者何避艰险?竟率百十汉军以赴国难。于是此南渡者衣冠,北进者祖逖君也,及至北渡江中,愤而击揖,不灭胡虏誓不舟还。行者无不涕泪,以生取义,当其时也。

江北坞堡遍地,人人自危,志不复国,但求以自保。祖逖者振臂以呼,大义昭然,群起而以回应,遂集二千之士,枕戈待旦以出淮阴,先胜于陈川,再战于蓬陂,其勇致敌于死地,其智疲敌而奔命。中原之复有望矣。中原父老之情寄于祖逖,溢于言表,但待南来之师,复我中华汉国。殷殷之情,可恸天地。

不料晋乱非以胡族悍而以汉国无圣君。东晋既立,建康为都,竟无北志,但求安逸。元帝者取祖逖之权印,竟挟帝王一已私利,夺苍生恢复国家之意,何其痛矣。

时不久,其友刘琨,幽州死于晋臣王敦,且晋乱政以权争,权贵上下莫视外侮,但争利权,悲忧祖逖,复国之志既以无望,生又何异以死矣。祖逖终以病去,士子若丧考妣,百姓为之立祠。使其志不绝于天地之间绵绵矣。

祖逖者,摧峰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为众人所不能是为英雄也。

祖逖之精神亦为我汉族英雄主义是也。以此当召后人,不以已之艰难荣辱,是非曲折,凡国难当以身赴,无以为避矣。

汉:苏武-汉家气节

慷慨就义易,忍辱负重难。然而有一种人在等待中坚持着信仰,且被所信仰的人们所遗忘又当是什么滋味?

千年的时光,大漠仍然是风沙的世界,北海仍然荒凉,此地已然是异国的土地,我们无法以主人的姿态站在先人流过血和泪的土地上,我无言,只能对以沉默。

我们无从身同感受北海盐湿的风寒,只是凭着传载了千年的记忆去追索那个骄傲而又不屈的年代,为祖先们的执着流下满是惭愧的泪水。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苏武牧羊词》是这样吟诵着那个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南望故国十九个年头,苏武根本就没有打算能够活着归到汉地的,也不在乎是不是有人挂记着自己,所做的就是面对自己的信仰,手持的汉旌节可以磨断所有旌穗,心里的汉国威仪是不能受到半点侮辱的,虽然作了人家的俘虏,却是死也不能放弃汉家的铁骨。

十九年了,岁月如水,水势常变,老了故人,去了家亲,万物可变,百事可变,皇帝可以不同,妇女可以改嫁,然而汉家节义当于生死相随,与日月同辉,苏武心中的汉家精神不可弃。

十九年了,朝廷于千里之外也不曾想到在苦寒之地有着这样一位忍辱负节,百死不折的汉家英雄,如果按照当现今社会一些的议论,象范文程吴三桂之流都有着不得不投降的理由的话,苏武足有理由投降几千次了。这也许就是明季可以灭亡,而汉朔却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吧。

然而,十九年的岁月不会白过,汉武帝时出使的苏武等到汉昭帝的使节来的时候,虽然是白发苍苍,四十岁的出使的使节终于在五十九岁那年慨然归汉。回到长安的日子,汉家的人民载道相迎,苏武那被北风寒冽过肃然的面孔上也忍不住老泪纵横,丝丝的白发记载的是对汉家的点滴的忠诚;蜕光了穗子的旌节,在十九年的岁月中,光光的旌杆上始终悬挂着是那颗赤诚无我的汉心。而流下更多的泪水的是那天长安的人们,那天的泪水将化作丹青永远记载下什么叫汉家的忠诚,给后代树立了个永远不能背叛汉家的理由;那天的泪水也将化作每个汉族人心里应有的那份对汉族的热爱。……

苏武不曾领兵于阵前斩敌数万,也不曾开疆拓土弥望无边。然而一位负节出使的使臣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忍辱负节死而不屈的精神,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汉家民族英雄。苏武的汉族精神激励着我们,也在教诲着我们后世的人,个人不论处于什么境地,什么艰难都不能成为背负家国的理由。

语至此,当歌苏武牧羊词以为结尾:

附: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节落尽未还。兀坐绝寒,时听胡茄耳声痛酸。

群雁却南飞,家书欲寄谁。白发娘倚柴扉,紅妆守空帏,三更徒入梦,未卜安与危,心酸百念灰,大節仍不少亏。羝羊未乳,不道终得生随汉使归。

找回大汉精神(汉篇(四)班超)

汉:班超—汉族冒险进取精神

西班牙的英雄佩德罗率领一小队骑兵征服了南美,英国用一支小小的军队征服了印度。我们感叹于被征服民族的不幸,又为征服者的冒险进取的精神所折服。

汉族人也许屡屡被异族入侵,先后又被蒙古和满洲所征服。这样的日子久了,都快要遗忘自己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品质了,而我们的精神才是东亚的冒险进取精神的源泉所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夏 最新章节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网址:https://www.7v55.com/119/1194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