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岩关失陷,北线危急(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快!抱砖石堵住缺口!”

岩关守将带着亲卫不断指挥着麾下士卒,用砖石把一段被轰塌的城墙堆堵起来,炮火停下后,大队士卒立即上城楼布防。

呼啦啦又是密密麻麻的清军步卒扛着云梯、擎着刀矛,站在前面的一律着甲,持着圆盾,那随风飞舞的“金钱鼠尾”隔着数百米便能看见。

又是一番铳子、箭雨泼下,城墙前惨叫连连,大军开始蚁附攻城。

守将见状有些疑惑,这假鞑子昨日下午还攻城受挫,近日又来,人数上也没比昨日多,莫非打算就此耗死自己?

不一会儿,战事渐热,明军全部士卒都向这面涌来,投石、放铳,准备迎接清军攻势。

“选锋先登!”

城下带头清军将佐振臂一呼,数百选锋精锐再次攀城而上,与明军冲杀一片。

城头上两军交锋,血流如注,不得不说,光复前军的将士打的相当英勇,数次差点就将清军选锋彻底赶下城去。

岩关守将手持朴刀,左砍右劈,带着亲卫把十几名清军选锋逼到了墙角。

正在这争战正酣之时,他身后却突然跑来一员小校,身上多处负伤,衣甲散乱。

“将军,后面......后面......”

守将扭头皱眉

“后面怎么了?”

“清军从城后偷袭!咱们被六峒那个姓李的王八蛋卖了!”

“什么?”

还没待守将反应过来,岩关城后已然传来一片喊杀之声,渐渐逼近。

本来对于城后,明军就没作什么布置,再加上正面厮杀正酣,明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这边,就更无法察觉了。

“选锋随我来!先夺下城门!”

尚可喜骑在一匹产自辽东的高大战马上,招呼左右精锐,一票甲士抬着几副提前准备好的云梯,向已经被火铳、弓箭清洗过一遍的后城门而去。

所谓选锋,就是敢死队或是先锋队的意思,但在明清,这个词语有着更多含义。

明朝自中期以后,卫所制逐渐败坏,大量军户沦为了卫所中高级军官的私人佃户和农奴,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地方的将领为了维持基本的武装力量,便只能从这些军户中挑选一小部分精壮,以军饷养起来,作为亲卫,称为“家丁”。

这种家丁制对整个明清乃至于民国的军事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原本家丁制仅是存在于以屯田军户为主的卫所当中,但随着明朝中后期军队逐渐转向发军饷的募兵制(尤其是边军),这种陋习也带入到了募军当中。

它养成了一种陋习,那就是一支部队的主将,往往喜欢克扣下面士卒的军饷,而后将这些钱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供养少部分亲卫精锐,一旦面临战争,这些主将便会一这支精锐家丁作为骨干,裹挟一大堆平时克扣军饷,训练拉胯的丁壮参战。

这样畸形体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但为什么这些主将还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明中期以后,文贵武贱,武将不同于文官,他们很难像文官那样通过官僚体制、门生故吏和政治影响力来保护自己,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便只有通过豢养私人武装作为依仗。

这些家丁就是属于将领独有的私人武装,在明中后期,将领职位变动,是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卫家丁一起走的,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虽然自己哪怕下辖几千几万大军,但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依仗的便只有那几百或是一两千亲卫武装。

当然,事实上满清的八旗制度中也有着类似的问题,但由于此时的八旗还处于上升和巅峰期,所以并未展现出其弊端。

孔、尚等部作为降清汉军,自然也很难摆脱这一习惯,而所谓明清的选锋便是临战之时,从家丁中抽取一些骨干,再以赏银从普通士卒中招募部分精壮,二者结合在一起,负责一些临时的重要任务,比如攻城、破阵之类。

尚可喜自不例外,别看他麾下也有几万大军,但真正完全受他掌握、足以作为依仗的便仅有两千多亲卫家丁而已。

这次奇袭岩关,他一下就拉出了一千多亲卫,又从大军中抽选两千精壮,可谓势在必得。

片刻之后,便有近百人登上城墙,先是结果了那少得可怜的明军士卒,而后从里面打开城门。

全军立即一拥而上,直扑城内!新

“擒杀明将者,赏银五百两!”

-------------------------------------

“报!都督、将军,岩关......岩关失守了!”

岩关的突然失守,可谓是一道晴天霹雳,出乎了朱由榔意料。

他之前向李定国许诺过,至少要在桂林坚守二十日以上,但他知道,这二十日只是一个最低期望,真正而言,坚守一月左右才足以让李定国完成调动。而现在才过了五天,便已然丢了岩关。

随着岩关丢失,除了一营三千将士的丧失外,融江一线也彻底落入清军之手,六七万大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47章 岩关失陷,北线危急,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