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奇袭岩关(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轰隆隆”

“轰隆隆”

桂林以北延漓水门户要冲之地,依次有着岩关、千秋峡、百丈山、灵川等关城屏障。

此时,正在这道天险防线的第一道阵线——岩关之前,炮火硝烟如同雾霾般让整个关前都陷入模糊,随着孔、尚两军调动,使出全力,二十门红衣大炮在距离岩关两里开外的山丘上火力全开。

经过多日的狂轰滥炸和反复冲击,原本就称不上多么固若金汤的岩关已然摇摇欲坠,多段城墙、炮楼坍塌,伤亡过千,若非前日桂林方面派来的一营新增前军援兵,恐怕早已沦陷。

那大炮林立的山丘之上,孔、尚二人正向南眺望形势,周边轰隆炮声不断。

说起这孔有德作为满清当中,为数不多具有实权和显要地位的汉将,最为可以依仗的便是这红衣大炮和炮兵之利。

可以说满清能够自辽东一路南下,攻城破府、走州过县,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炮兵之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功劳。

所谓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这种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水平,相较于明朝中前期的简易火器都有着巨大进步的大口径炮铳,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比一般的佛郎机火炮更有优势。

这玩意最早是万历、天启年间,明朝一些有远见的官僚从当时位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引进而来。后来也的确在辽东战事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他不说,当年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就是用这种犀利火器重挫后金大军,甚至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给轰成了重伤,不治而亡。

但不得不说,此时的满清作为一个新兴政权,还是非常有进取之心的,在吃过了红衣大炮的亏后,满清便一直想要获取这种犀利武器。

直到孔、尚等人带着精锐兵马和工匠还有许多大炮投降而来,可谓是打瞌睡遇枕头,对于野战凶猛而缺乏攻城手段的八旗军而言简直如虎添翼。

崇祯四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数十门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直接给城墙开了几个大口子,精锐再反复冲击,突入城内。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杀身成仁。

红衣大炮作为这个年代技术含量较高的火器,铸造工艺极难,即使此时满清已经入关数年,但一共也就装备了六十多门而已。

而今为了突破桂林,分割两广,平灭南廷,清军足足拿出了三分之一的红衣大炮部署桂北,势在必得。

“大将军,这岩关久攻不下也不是个事啊......”

尚可喜见炮火准备得差不多了,又是一营清兵集结起来向城头发起冲击,转头对孔有德道

“唉,岩关地势险要,强攻恐怕难取,再加之明军援兵不断,确实须图他计。”

孔有德一边眺望局势,一边回答

尚可喜若有所思道

“大将军,不如遣一偏师绕融江东进,从西侧两面夹击,再以大炮压制,一举图功!”

孔有德稍稍思忖后,道

“这法子我原先也想过,但岩关西侧乃是六峒,一向有百丈山方面明军派的哨营监督,恐怕难以瞒过岩关守军,届时岩关有备又与千秋峡、灵川方面通气,派兵北上截击我派往西侧的偏师,又当如何?”

孔有德戎马数十年,并非饭桶,这种迂回夹击的策略,他怎么可能没有考虑过。

但尚可喜却是呵呵一笑道

“这正是末将另一打算。”

而后尚可喜凑近孔有德,低声道

“大将军,末将军中有一扬州时的降将,听他言与这六峒方面的守将乃是同乡,闻言这守将也非是什么忠贞之辈,若是让他去......”

二人凑在一块商议之时,清军向岩关的又一次攻击已然开始了。

无数密密麻麻的清军汉卒衔刀持盾,抬着云梯朝城头冲杀而来,身后搭建的高台上,数千清军弓手也弯弓向城头射击,箭如雨下,本就被炮火轰击得一塌糊涂的城墙更加危险。

但明军也非是吃素的,这些刚刚补充而来的光复前军士卒都是原顺军老卒,战斗力颇为彪悍,硬是靠着檑木滚石,居高临下,用城头上的为数不多的几门佛郎机和火铳、弓箭拼死力抗。

“选锋队快给爷上去!”

“先登者赏银五十两!”

城下清军将佐手持腰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46章 奇袭岩关,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