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的攻势(1/2)

作品:《旌旗

作为中华魂与大和魂激烈碰撞过的地方,整个突破口附近战线二公里以内的双方阵亡人员多达七千之众,因为在最后日军纵向突破之际,戴鹏将朝阳所有的警察、宪兵、民兵、青壮年全部组织起来,整整四千七百余人,都投入了突破口的反击之中,巨大的伤亡不过让阵地的控制权仅仅多残喘了几个小时而已。

尸体清理干净之后,戴鹏觉得有必要上报战区司令长官部,将这一片钢铁墓地作为一个景观暴露下来,让后人铭记这场血战,铭记先烈的英魂!戴鹏的建议得到了张学武快速的批复,钢铁墓地将成为了一个朝阳市的一个标志性公园永久的保持下来,我军和敌军被击毁的坦克都没有被拉走经过防腐处理后原地用水泥地基固定下来,作为一个标志性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规定每年都固定组织学生、军人来此参观凭吊,途经朝阳的旅行者和来朝阳工作的各种人员也都愿意来此一睹当时大战的惨烈,只是那辆参战的试验型铁骑中型主战坦克被**的一个密封设施完全的封存了整整五年,一直到铁骑中型主战坦克驰骋远东大规模投入战场后,人们才知道铁骑中型主战坦克的初战原来就是在朝阳。

作为大战的中央主战场,张学武视察了大战之后的朝阳,张学武站在一片废墟的朝阳要塞之上,关东军的全面进攻让朝阳成为了这场战役的中心地带,这是一场决定第十战区命运的一战,可以说张学武是打了一场毫无准备的大规模防御反击,第十战区的损失是巨大的,以至于张学武之前计划的占领锦州沿线威逼沈阳的整体战略全部落空。第十战区经过连续五十余日的作战也是人困马乏。

尤其是在后勤保障方面,前线的各个弹药库储备的弹药,特别是炮弹基本消耗殆尽,油料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实际消耗的油料基数与理论上的存在巨大的差距,毕竟油料的运输与使用都是消耗的过程。这些也是张学武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加之第一装甲师、第二装甲师、第三装甲师的豺式轻型坦克与铁骑中型主战坦克都急需必要的保养与检修。战斗车辆损失最为严重的装甲第二师所部的完好率仅为正常的四成左右,可以说因为机械故障和操作不当意外事故损失需要进行大修的战斗车辆,竟然比战斗损失高出数倍之多,对于如此严重的非战斗损耗。张学武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在不掌握制空权又缺乏铁路运输的情况下,装甲集群投入大规模的作战就需要非常可靠的后勤保障,第十战区的装甲部队饿后勤保障理论和编制都是效仿德国的,但是,实际上第十战区装甲部队的保障分队是无法与德军的后勤保障分队相比美抗衡的,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如果抛开铁运运输仅凭自己的机动力进行长途奔袭行军的话。标准设定的平原路面情况下,实施全地形行军攻击转换可以连续七百公里无需大修。

而对于现在的第十战区装甲部队来说,行军作战转换的最大极限是四百公里,如果是单指行军状态。最高纪录也不过七百公里,但是这个七百公里之后,一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也仅仅能够维持不超过四成的战斗力,后勤保障是一个让张学武不得不极度重视的问题。

如果没有可靠的后勤保障,那么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于装甲部队的后勤机械维修、油料、弹药供给,张学武觉得自己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后勤学校与**的装备部与后勤部,让其有权力参与参谋总部制订战略计划的会议。

歼灭日军第六师团之全部。只找到了疑为其师团长谷寿夫的尸体,其的头颅据说被副官携带提前脱离战场了。对于自杀激励部下死战这一招,日军似乎在太平洋战争之中经常用。所以张学武也就见怪不怪了,而日军的第十六师团是被在夜间彻底击溃的,并没有达到所谓的包抄全歼的目的,为了追歼日军残部,装甲第一师第一团甚至追到了距离锦州六十公里的北票附近。

联队旗自然没有能在为缴获,日本人也学乖了,在开战之前就自行奉烧,以示死战的决心,日本人的拼死抵抗也给第十战区追击的部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正所谓一夫拼命万夫莫敌,日本人的自杀性逆袭也一度让追击的部队损失不小,而且追击部队不断的分兵围追堵截,师长、团长甚至营长都无法掌握部队,这在战役指挥上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且张学武也面临着巨大的后勤补给压力,只有等这批苏联援助加上代工的武器弹药以及油料抵达,他才能策划新的攻势!

中国人是最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这就等于是挨了人偷袭一顿暴打的张学武刚找着方向,准备还以颜色,但是对方竟然逃跑了?对于恶徒和不要脸的家伙来说,只有狠狠的揍他,让他牢牢的记住你,不敢轻易的试其锋芒和虎威,张学武一直在暗自积蓄力量,总怕被日本人知道自己的全部底牌,结果日本人把他视为了有巨大威胁的软柿子,一捏不要紧,捏死了一个关东军总司令,一个参谋长下落不明,三位师团长喋血沙场,这对于日本国内来说无疑又是一场关西大地震啊!

而且张学武通过情报部门得知日军信任的关东军司令官是梅津美次郎,一向以善守谨慎出名的梅津美次郎是日军高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旌旗 最新章节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的攻势,网址:https://www.7v55.com/250/25037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