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两难之中(1/2)

作品:《旌旗

第三百二十六章两难之中

新式的军服配章,张学武只能逐步的开始实行,大批的换装在物资紧张的战争时期是非常不现实的,高志航给张学武的意见就是集中全部的空中力量,先对日本关东军部署在东北的所有机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荡,以解除日军战机对我轰炸集群的巨大威胁,第二就是利用沙林毒气与燃烧弹,对于日军的569部队与731部队驻地进行无差别攻击,不过569部队的驻地有些特殊,其驻扎在市区之内,所以高志航担忧如果采用燃烧弹进行攻击的话,将会引起平民的死伤,但是如果使用常规航弹的话,又怕起不到什么效果,所以陷入了两难之中。

对于高志航来说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对于张学武来说则不是,张学武作为战略决策者来说,他必须将一切的物资、武器、弹药,器械军工加工生产数据,甚至生命都变成一种直观的数据,然后对敌我两军的最终结果进行战略层面上的部署,这种部署的时候不能带有一丝的感情成分,张学武不想因为自己的感情导致部署的时候出现偏差,那么将要付出的代价则是无比惨痛的。

张学武郑重的在作战命令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也就意味着整装待命的第十战区机群将彻底改变对朝阳、张家口方向日军的地面打击,转而面向整个东北沦陷区,以打击日本关东军航空部队,并在三日之内以第十战区之全部续航能力到达的战机空袭位于哈尔滨的731部队驻地与位于齐齐哈尔的569部队驻地,张学武痛下决心,如果一旦被日军大量生产并且成功投放病毒的话,那么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的损失可就不是眼前的一点点,而这种损失则是张学武承受不起的。

对于在包头被俘的日军俘虏,尤其是那个山下大一,张学武抓住了其中的关键点,那就是这个山下大一开创了一个日军不投降的先河,之前张学武下令处决过日军俘虏,不过现在正值日本陆军的巅峰时期,所以军事战术素质较高,又大多经受武士道精神洗脑的日军官兵很不愿意投降,与一衣带水的中国一样,投降绝对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投降,而且从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投降者的待遇不难看出,保住性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再度被信任简直就是奢望,还要一辈子被服着这种刻入你骨髓的耻辱,让你经常会想当时怎么没勇气给自己一枪?生不如此亦是如此。

所以,张学武决定利用山下大一大作一番文章,通过张学武的调查研究发现,日军官兵中确实有一大部分的死硬派,这些人是被俘官兵中的中坚力量,不断组织什么绝食抗议,那么就是试图抢夺守卫的武器,挖地道等等,千方百计的想逃回去,但是绝大多数的日军士兵是非常麻木的,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似乎不在抱有什么希望,因为张学武的残忍是出了名的,第一次承德大战之后,从承德到朝阳的路边就挂满了日军士兵的头颅。

对于日本人来说,张学武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地地道道的大恶魔!是一个从地狱中爬出来的阴影。

张学武决定先将这批日军中的死硬分子先剥离出来,以军官、士官、士兵待遇不同的借口进行,死硬分子张学武也不敢让他们参加劳动和建设,哪怕是最危险的挖煤也不行,担心这帮疯狂至极的家伙搞破坏,所以全部秘密处决,剩下好管理听话没主见的,全部交给了山下大一管理,矿山是他们赎罪的地方,张学武实际上还是比较厚道的,给日本人住好,吃饱,让他们有力气干活,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明白,实际上张学武他打算先利用山下大一等人的优待效应培养出一批日奸,并且还决定如果战况适合就释放一批几百名被自己洗脑过的日军官兵。

部分的有计划的施放少量的日军俘虏,意图就是给最喜欢造谣的日本人一个响亮的大耳光,老子不但很仁慈,而且还很有爱心那!张学武的目的就在于瓦解日军每战必死硬到底的决心,能活着谁还想死?张学武就不相信日本人真的是蠢到了一根筋的货,往往蠢到一根筋的家伙其实都是所谓的记得利益阶层。

用日本人去奴役日本人,用日本战俘去管理战俘,给一批日本人相对要好的待遇,然后让他们成为自己战俘营中的记得利益阶层,把这些日本战俘全部用在矿山、井下等危险地方,给自己卖个几年命,估计这批***小鬼子就快被榨干了,届时在将他们的骨灰做成肥料,可谓环保至极,张学武一改对日本人的屠杀,如果能够用压榨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还让日本人受更多的苦难,这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实际上,张学武同样面临的也是青壮年劳力的严重短缺,国民政fu方面,私下已经开始阻止爱国青年前往热河参军了,前往者多半被截留瓜分进入其他各个部队,对此,张学武也没有什么太过有效的办法,因为但凡有效的办法,那都意味着第十战区从此脱离国民政fu野战部队的序列,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刚刚建立不久,日本侵略者最为疯狂的时候,日军在总体战略上还处于进攻位置的时候?显然任何破坏人民主统一阵线的行径都等同于卖国,占据了大名义的蒋介石连他的死敌**都必须加入战线抗敌,就更别说他张学武了。

根据之前的军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旌旗 最新章节第三百二十六章 两难之中,网址:https://www.7v55.com/250/25037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