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轰炸东京(上)(1/2)

作品:《旌旗

第三百一十五章轰炸东京(上)

对于昨日表示歉意,小骑出差中,动车上信号不稳定,无线无法上网!对不起大家了!

望着案头那些遇难孩子的照片,照片中悲痛欲绝的母亲抱着自己血肉模糊的孩子,张学武深深的吸了口气,自己不用似乎也不能避免日军大规模的使用毒气与病毒作为武器的手段?以暴制暴似乎是唯一的出路,或许自己还要承担后世滚滚而来的骂名吧!

或许一切都不重要,为了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多保留一份元气,自己就算背负千古骂名又能如何?人生在世短短几十个春秋寒暑?不留名青史,也要遗臭万年才行,老子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不过沙林的巨大危害性还是让张学武对其的使用地域不得不谨慎起见,沙林这种神经毒气对人体机体的作用主要是选择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由于毒剂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将直接影响对非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作用,沙林毒剂内含有的有机磷酸盐会破坏生物体内的神经传递物质乙醯胆碱酯脢,生物的所有自主跟非自己肌肉运动是乙酰胆碱跟乙酰胆碱酯脢之间的一个平衡,破坏这个平衡的话,肌肉会只收缩而无法扩张,使得中毒人体瘫痪呼吸功能,缩瞳,肠胃痉挛剧痛,分泌眼泪汗水跟唾液的管道也会大量排放,会非常痛苦的死亡,而且立即发作发作到死亡剂量足够的话,只需要二分钟左右的时间,而且沙林毒气不同于一般的快速挥发性毒气,其的挥发作用极慢,以溶于水后依然有巨大危害性,一旦投放使用,会使得投放区域造成生命禁区。

所以,沙林毒气是一种剧毒神经毒剂,通过过度刺激肌肉和重要器官影响神经系统产生致命效果,使得中毒人员的死亡过程非常痛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极为不人道的一种神经性毒剂。

不过日军既然使用战略用途的九七重爆通过苏联境内袭击包头的教育基地?致使上千孩子在夜间死于大规模的密集轰炸,这算是人道的?

于是,张学武发表了一篇对日本政fu的正式长篇通电,日寇野心不止,妄图侵扰我和平中华,国民政fu一向抱定和平尚未完全绝望之际,勿施以战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其造成的损失百倍、千倍大于历史上所有自然灾难的总额,前日,日军战机绕经苏联境内轰炸我包头工业区教育基地,致使一千三百余名三周岁至十五周岁的孩子无辜死于非命,我教育基地夜间有灯火照明,配有大型灯光红十字标识,属和平非军事用途设施,残暴之日军公然给予轰炸,其侵略我中华,灭绝我民族之野心昭然若目,和平已到绝望,日寇已将战争强加于我头上,但凡我民族仁人志士,当有血气之人,必奋起反抗!五年、十年、二十年当抱着必死之心,纵一兵一弹,当予日寇血战到底!日寇无视海牙公约,大肆屠杀我国和平居民,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从即日起,宣布对日本进入无限制战争状态,使用奇袭、破袭、游击、暗杀、投毒等所有战术,投入包括化学、病毒、特种燃烧弹等等一系列武器,目标针对日本一切国民,不分军人与普通民众,不分成人与儿童,一概给予杀伤,此宣言当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日后自动失效。

张学武的《对日无限制战》一通电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各方反应极为强烈,苏联方面对于日本从苏联境内空袭包头的行为给予了严重的谴责的同时,将与日本的外交级别从大使将为公使级别,并在远东地区开始集结兵力,声称日本关东军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苏联的领土安全。

而欧美更多的是出于人道主义灾难的谴责,谴责有针对日本方面的,亦有针对热河方面的,更多的则是对和平的担忧,以及对中日双方违反海牙公约的声明,实际上欧美各国也清楚海牙公约的那点可怜的实际效用,国际公约最多的则是给予弱国一个可以抱怨的借口,有强权没公理是一向国际外交的准则,谁拳头大谁说话,胜者王侯败者寇!

而国民政fu方面的反应却出奇的平淡,在武汉部署徐州会战的蒋介石除了一天连发五封电报催促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张学武将苏联方面运抵绥远定远营的七个师的苏械立即装车通过晋西北起运之外,对于第十战区发表的《对日无限制战声明》表现极为平淡?

实际上张学武也是在注意武汉国民政fu方面的动态,日军大举进攻第十战区之时,国内拥兵近七十万的第五战区竟然固兵以待?所谓的伺机出击的目的和最后的效果无非是准备让第十战区与日本人拼个鱼死网破?第五战区在左手渔翁之利?着到底是第五战区李宗仁、白崇禧的意思?还是蒋介石的意图?

关于这方面,张学武不想探讨,也不想知道清楚,张学武对于日本人的判断也是佩服至极,因为如果日本人按照历史进程发动徐州会战,贯通津浦线和陇海线,那么自己麾下第十战区的几十万大军必定闻风而动,对日军的华北方面军、关东军所部展开大举进攻,届时日军决战徐州的华北方面军部队必定首尾难顾,在华北、东北广阔的平原地区,第十战区拥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将掩护装甲师给予日军一个闪电战式的快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旌旗 最新章节第三百一十五章 轰炸东京(上),网址:https://www.7v55.com/250/25037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