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碧血丹心(1/3)

作品:《旌旗

第一百四十六章碧血丹心

张学武是军人,政治上的事情他即便是想插手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才行,这种国家政策大事,亦行政院方面才能下最终论定,出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这些天可谓是意气风发,原因非常简单,热河打败了那会老蒋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张学良则有下野之危机,只有高呼抗日到底,全民族团结起来的汪精卫赚了个盆满锅满。

中国国民政府在国联的工作人员由之前的二三十人,一下子扩充到了一百多人,顾维钧、颜惠庆等人则是被急招回国,准备参加在上海与日本方面的谈判,虽然大家双方都没什么诚意,但是有些架子和面子之间的事情还是要考虑的。

现在日本人打败了,要谈判,老蒋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自然不便出面,而且之前合作之条件就是汪主政,蒋主军,风风光光的轻摇羽扇与日本人谈笑之间把战争没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对于汪精卫来说无疑有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差事。

之前汪精卫一直担忧前线打败仗,自己又要背黑锅顶骂名,所以热河惨败开始,汪精卫主动出击,开始肆意的攻击张学良,试图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免得他最后出来收场签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时候遭人唾骂,汪精卫也在盯着热河,热河虽然地贫人少,但是其一年的“热土”,也就是大烟至少有八千多万,七十多万的烟民靠着种植大烟精炼过活,要知道国民政府一年的各项税收总额不过27亿,八千万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况且省主席就不应该是军人兼任。

但是对于老蒋来说中国有有两个主要的大敌人,苏俄和日本,为此老蒋曾经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倭患急而俄患缓,俄患大而倭患小!”其中的意思自然不言而喻,在侵扰中国领土问题上,日本是急而快,但是苏俄却是逐步的蚕食,稳健有效率,所以老蒋一直认为日本不是中国的心腹大患,而苏俄才是。

中东路事件让中俄彻底断交,所以日本人才是无忌惮的发动了沈阳事变,随后又以重兵入侵热河,这时老蒋才意识到,两个恶邻是不能同时都得罪的,所以他打算派颜惠庆前往苏俄恢复中苏外交,不过这也只是老蒋的一厢情愿而已,俄国人是怎么想的?恐怕没人知道,而且俄国人也并不是好相处的,那可是地道的北极熊,大型的食肉动物,尤其俄国还惦记着唐克驽以及外蒙诸地,一不小心可就不是丢块肉那么简单了。

实际上老蒋的政策就是倭患只要还能容忍,就先对付国内的军阀派系与俄患,但是没想到日本人蹬鼻子上脸的速度令人睁目结舌?没办法只好在返回来联俄,不过此举可谓是与虎谋皮一般的危险,历史上虽然中国人最痛恨日本人,那是因为中日战争中的屠杀、抢掠、强奸等等所引发的,但是俄国人却是吞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日本人是恶名在外没捞着实惠,俄国人是不声不响满兜金元宝。

所以在联俄的问题上老蒋还是有些迟疑的,以俄国人牵制日本说起来容易,俄国人也不是傻瓜,操作起来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不过老蒋此刻一心正在琢磨如何将张学武扶上前台,热河也确实需要一员猛将镇守四方,善守的张学武自然也是老蒋不二的选择。

南京方面的军令让前出热河的中国军队都放缓了进军速度,王以哲所部与于学忠所部在收复了山海关之后与日军形成的对峙之势,而日军弃守的朝阳也在四月八日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各路大军在热河忙得不亦乐乎之际,张学武却率领着新编第一师的残部在承德这座废墟之城中率先清理出了一块大空地,用东西两个战斗最为激烈的方向坍塌的城垣青砖,动员了几百名瓦匠,修建起了一座下底五米见方,上顶呈收缩状的十米高的一座镇魂塔,塔正面用老街的石板拼凑出了“新编第一师承德阵亡将士纪念碑”十四个大字。

则两旁则铭刻则碧血丹心、常耀八个大字!白色的灵幡在风中呼啦作响。

对于张学武来说,大战过后第一头等大事不是表功请赏,而是如何安抚逝者的灵魂,凝聚军心!从北平赶来的张学良、何应钦,第十七军中将军长徐庭瑶、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副师长杜聿明,团长戴安澜,第二师师长黄杰,第八十三师师长刘戡等人都参加了祭奠仪式。

新编第一师幸存的全体官兵此刻是披麻戴孝,在纪念碑前列队完毕,寒光闪闪的刺刀,残破的军服似乎记录了之前那场血战的残酷,张学武环顾众人走上礼台,用手敲了敲麦克风,喇叭中传来出了一阵砰砰的声音。

全体人员肃穆立正,张学良、何应钦等人坐在礼台之上望着张学武的背影,张学武首先摘帽立正默哀三分钟,在场的全体将领全部起立脱帽致哀,军官则敬举手礼,士兵敬持枪礼,在哀伤的慢调集合号声中,想起多日来的撕杀和这一片片的废墟,很多官兵泪流满面。

张学武望了一眼台下的众多记者,沉声道:“我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所部,奉命据守承德危城,与日寇血战十数日,毙死毙伤日军五万余人,在友军的策应反击下取得了承德大捷之空前胜利!我身后的这座纪念碑一共有一万零二百七十块城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旌旗 最新章节第一百四十六章 碧血丹心,网址:https://www.7v55.com/250/25037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