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话 MS发展史 五(1/2)

作品:《高达黑历史之机动回忆录

用火藥武器之相關問題

[火砲的基本概念]

火砲大抵可以直射(加農砲)與曲射(榴砲)來區分,顧名思義,在對目標的打擊方式來說,加農砲為直接瞄準目標攻擊,榴砲與臼砲等則需藉由拋物線彈道軌跡的運算攻擊目標,其通常亦在視距外或障礙物後發動砲擊。還有,由於初速與打擊方式的差異,需要具備「穿甲」效果的火炮武器,通常都是加農砲,如戰防砲、戰車砲等。而以破片殺傷人員與非裝甲目標的則多為榴砲。

但此又需注意到火炮所使用的彈種問題,雖然由於膛線等構造問題,像是二戰時的反戰車炮與榴炮雖不具備彈種的可置換性,但例外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如大多數的戰車炮雖是以發射穿甲彈為主的高初速加農砲,但往往也多是可以裝填高爆彈(榴彈),以用來應付非裝甲目標﹔而二戰時有名的德軍88高炮在防空作戰時固然使用破片殺傷的榴彈,但在對戰車戰鬥時,改用穿甲彈則是必然的。

另外一種區分方式則是火砲的口徑/倍徑比,即火砲的粗/長的比例,由於加農砲需要較大的初速,砲身將較為細長,而榴砲次之,至於臼砲則有些可能口徑比倍徑還大。簡單地講,同樣的口徑,砲身越長是越厲害的,在加農砲中,同樣的88口徑,72倍徑就比56倍徑要強的多。(前者是虎王用的,後者則是虎式。)

那為何原文老在提「初速」問題(砲口初速,即「彈體離開炮身」那瞬間的速度。),這邊得要提出個國中物理公式,即「動能()=1/2質量()乘以速度()平方」在運動能彈上,欲提高貫穿裝甲的動能,提高彈體的射速(亦即在考量空氣摩擦與重力況下,提高最初賦予彈體本身的加速),此亦有助於彈道低伸的效果。

而賦予速度的方式以下幾種︰加大火砲截面積(即砲彈底部裝藥的面積),與延長砲身、改良砲膛來復線等。在此些做法下,火炮口徑、倍徑(簡單地講,就是砲身長度)增大將是必然的結果。

[對艦艇戰鬥想定的火砲]

回到正題,原文提到原本在遠距離瞄準、以高初速的較大質量動能來摧毀目標的開發案,此想定基本上是較接近戰車砲與艦砲的概念的,亦即重視「初彈命中」-在開始交火的瞬間命中目標,要不也藉由「狙擊/運動/狙擊」的方式解決敵人。換言之,只不過被認定為是種「移動更為靈活迅速的砲艇」而已。

至於嗣後在開戰前的改變,以速射、擴大火力效果的方式實行對艦戰鬥,亦即對戰場角色的重新界定,吉翁軍更加重視其運動性,因此將對艦艇戰鬥的方式轉化為近距離戰鬥,所搭載武裝也以著重近距離火力效果的小口徑速射火炮為主,這種革新才會產生我們所熟知,如二次大戰「航空機對戰艦」的驚人戰果。

但這邊老戰友個人是覺得應加上幾點補充,否則這些設定仍是過於簡略的︰

首先是當時宇宙艦艇的設計概念中,對宇宙作戰艦艇的防護想定問題。在拙譯[愛麗斯的懺悔]中曾經有對此加以敘述,顯現聯邦軍拘泥於電磁波、飛彈等遠距離戰鬥,使當時的宇宙艦艇沒有如同一、二次大戰時的戰艦裝甲,或許是這樣,「薩克機關槍」才會不重視什麼徹甲力而改採高爆彈。

換言之,要「打穿」這些艦艇外層並不是什麼問題,以近距離密集火力便可使其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壞,結果使我們所看到的對艦艇的打法,彷彿是戰鬥機對重轟機的空戰般(109.b-17?),而非我們常會聯想到的「戰艦給無數魚雷、炸彈打得千瘡百孔…」等場面。

要是有妥善裝甲防護的戰艦,想必的火力搭載,仍是非得回到最先的想定,以搭載彈量少、較遠距離發射徹甲彈的「狙擊」方式解決不可。

另外便是目視戰場環境下,對火力發揚所造成的影響,我想除非聯邦艦艇想完全仰賴視距外武器從事戰鬥,否則這些以小口徑槍砲為主的近距防空系統的存在,對仍是相當可怕的,加上以的製造成本,編隊數量上又無法多如二次大戰的戰機般,使目標艦艇相對分配到的攻擊來源是有限的,故即便假定吉翁的對艦艇教則中強調對單一目標施以飽和攻擊的方式,對飛行員來說,「突入火網內攻擊艦艇」想必是十分可怕的經驗。

但或許是強調「主角」的關係吧,此種戰法倒是甚少於設定或動畫裡見到(除了黑暗三連星…),其往往都是「一架瞬間幹掉一艘船」,然而千萬不要給動畫中,夏亞等王牌兩三秒衝到艦橋前,一陣彈雨便解決一台巡洋艦的畫面給騙到了,我們不妨將這當成這是畫面剪接強調「戲劇效果」的產物。在一面倒之餘,實際上無論用機槍或火箭砲,吉翁軍對聯邦艦艇戰鬥時的折損應是不輕的。因此才會有用戰術核武解決艦艇的敘述出現,因為這才是「一般人」對付戰艦的捷徑吧。

[戰鬥出現後的火砲轉變]

但在聯邦開發出,使間戰鬥成為主流後,用火砲的設計概念似乎又有所轉變:亦即注重火砲的穿甲力、準確度更甚於射速,同時,化學能穿甲彈一類的用火器(如那個「戰車鐵拳」、火箭筒皆屬之),似乎也日漸普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达黑历史之机动回忆录 最新章节第二十六话 MS发展史 五,网址:https://www.7v55.com/246/2465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