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八章 变相度假;流传外界(2/3)

作品:《后明余晖

那…具体是怎么个办法?”

“我也只是听说啊,道听途说,还没有确切消息。”沈瑜想了想,回忆道:“好像是复设一个掩人耳目的仪鸾司,下辖几个队,统共小几百号人。”

噢,这个套路倒是和“特勤团”一样嘛?

仪鸾司本是宋朝掌管皇宫礼仪的官署,明初亦沿用,但没过多久就被裁改成了锦衣卫。

这一次时隔几百年重新复设,其名义上挂靠在卫戍指挥使司下,但实际却是独立的,直接听命于大都督府,是一个级别相当高的特殊直辖单位。

其编制包括本部、侦搜队、勤务队、四个作战队。

一、二、三作战队均下辖三个分队,分队是标准战术单位,有十一人;第四作战队则不同,它是火力单位,装备有战防枪、迫击炮、重机枪,实战时视情况而定抽调出来配属给其它三个队。

这支编号庚字二一四部队的特别行动单位总人数不过二百人而已,但却云集了从明军中精挑细选而来的诸多人才,绝对称得上精锐中的精锐。

由于初次涉及这个尚不成熟的领域,大明特别行动单位在训练章程、组织模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和疏漏,但这依旧是历史性、开创性的。

近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支特种部队由此诞生,尽管新生的它现在连自己的绰号都没有。

沈瑜都不清楚具体内幕,周长风就更不知道了。

不过他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多少应该给予一些帮助,能少走一点弯路是一点嘛。

如今的娱乐方式少,监狱中的娱乐方式就更少了,不比后世一部手机一个就能从早到晚消遣十天半个月,周长风无所事事了几天就觉得无聊了。

故而他便要来了纸笔,大致写了几个草稿,打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整理、撰写出一份完整的报告出来。

顺带,为素未谋面的明军特种部队提出一些前瞻性的、绝不过时的建议。

中旬第一天的午饭时,周长风忽然想到了自己在临出国前登门造访王桓安、向他提出的定向地雷的设计思路,也不知现在进度如何了。

回国以后被琐事所缠,差点都忘了这茬子事,就说怎么总感觉心底里有什么东西,果不其然。

“话说,允不允许打电话啊?”

“按规矩来说是不行的,不过…周长官你要同谁通电话?咱们替你转达。”

于是周长风就让宪兵们往应天陆军兵工厂打去了电话,指名道姓让王桓安接电话,随即开门见山的询问了定向地雷的进展。

稍后有人来报,答曰:理论验证正确无误,切实有效,但是距离成为合格的兵器还有不少难关需要克服。一方面是威力差强人意,差不多够格,但是不够出彩;另一方面是当下可靠性堪忧,过热、过潮、过寒都会让起爆率直线下降。

这个答复是在情理之中的——才区区几个月而已,进度不算慢,一样合格的兵器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太多了,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而且大明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军事力量的投射范围涵盖了山地、雨林、寒带、热带、沙漠、高原等等,这多重环境需求无疑增大了设计难度。

比如说瑞典、挪威这些国家在设计一型装备时就可以不考虑、或者少考虑在雨林、热带地区的可靠性需求;德国、俄国则不用担心雨林。

就算是国土广袤、环境丰富的美国,至少也不用考虑高原地区作战。

相比之下,大明则要麻烦得多,桩桩件件都得顾及到。

也是在这一天,有关“军事考察队成员擅离职守,谎骗上官而私自参战”一案的审判结果被登载在了大明陆、海、空三军的内部刊物上。

同时,此事亦被刊登于大明的官方军事刊物《帝國军报》,因而得以被公众知晓。

虽然《军报》的受众有限,但是其它民间报社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接二连三地转载了这则吸引力爆表的消息。

由电报拍发的电文以光速将之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动作快的报社当晚就转载在了酉时昏刊上,动作慢的也放在了次日的卯时晨刊上。

一天一夜,这件事便为大江南北所知晓。

紧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条消息也持续发酵,许多家报纸都刊登了一些有意思的社论。

所谓社论就是报纸刊物对热点时事做出的长篇评论,往往会借其阐述自身观点和政治见解。

这样一来,许多政治立场不同的报纸便一如既往的针锋相对了起来,关于此事的社论也渐渐的从靠后的版面往前移动,《江南民报》更是干脆以头版刊登。

“父皇,此事倒是有趣,就报刊而言,民间对其评价虽然各不相同,然而大都赞许,不少评价都相当中肯,负面评价寥寥。”

斜阳西垂,皇帝、皇太子、公主三人很少见的同行在莫愁湖畔散步。

鲜红的晚霞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一缕缕火焰在翻滚着。

皇太子回答完,负手而行的皇帝微微颔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明余晖 最新章节第二〇八章 变相度假;流传外界,网址:https://www.7v55.com/199/19942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