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密令(1/2)

作品:《大宋燕王

在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等主战派文武重臣将朝堂言论掌控之后,主和派和流亡派很快偃旗息鼓,逐渐不再发声。

赵构也在陈康伯和杨存中轮番劝告中,打消了离开临安避难的心思,应主战派恳求,终极答应留在临安,稳固军心民心。

朝廷在短暂的惊恐之后,很快稳固下来,急忙将金国天子完颜亮已在六月达到汴京的消息送往江淮各地,命江淮诸军伺机而动,可趁金军未到,盘踞有利地形,积极组织防御,不可错过有利机会。

江南筹集粮草军需的速度骤然加快,大举征调浙东、浙西各州县民夫,迅速将筹集到的军需送往建康府、镇江府、和州和扬州等军事重镇囤积。

朝廷全部抗击金人的思路是以淮河沿线的寿春、庐州、盱眙、淮阴为防御第一线,集中原有兵力,以有利地形,据城与敌人周旋,阻击拖延敌人南下的速度,能防多久便防多久,尽量为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安排第二条防线争取时间,第三条防线则在长江南岸,正面以建康府和镇江府为中心,东面以平江府为中心,屯驻重兵,拱卫临安。

实在朝廷的全部防御重点还是东路的长江沿岸,至于淮河一线,在朝廷看来是必定会丧失的,从安排排兵布阵来说,淮河一带可以丧失,而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若是不能防守,也很大可能会被放弃,终极的防御重点是在镇江府、建康府和平江府,根据宽广汹涌的长江天险,将敌人拦在长江以北。

但全部防御思路,除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三衙帅赵密和天子赵构之外,再无他人知晓,由于朝廷给江淮诸军下达的命令是渡江防守,将南侵的金人挡在淮河以北,决不容许他们肆虐江南!

命令如雪花般送往镇江府、建康府、太平州、池州、蕲州、鄂州等地,命各地驻军渡江北上和州、庐州、寿春、盱眙、淮阴、襄阳、信阳,务必将金人拦在淮河一线。

与此同时,驻守长江的大宋水师一部三千余人,在典海使李宝带领下出海北上,奉命在东海县一带,拦阻从海路南下的金兵。

七月底,间谍来报,金人果然兵分四路,西路十万雄师攻川陕,中路二十万雄师从邓州、唐州攻信阳、襄阳,东路六十万雄师在金国天子完颜亮亲身统帅下已经离开汴京,达到应天府,海路有水军十万余人,从密州南下,直奔临安,总兵力达百万!

这个消息再次震动朝堂,主和派、流亡派大臣又有了抬头的迹象,幸好左相陈康伯、同安郡王杨存中力主抗金,一文一武带领主战派大臣稳住朝堂,使既定的抗金打算得以持续施行。

朝局稍稳之后,一道道催促镇江、建康、扬州、和州、庐州、盱眙、淮阴、平江、寿春、信阳、襄阳等地各军积极备战的命令向江北飞往。

金国再没有派遣使者来临安,临安也没有重新派遣使者北上,各地备战,如火如荼。

回易处,陆游早已往了泉州,等候与商贾交割货物。

而杨丛义则一直在临安等候征召的消息。

大宋朝廷积极备战,大批部队调往江北,粮草军需也一批批从临安府四周的粮仓和武备库运往镇江、建康。

负责军械兵器制作的东西作坊,迎来了二十年来最繁忙的时刻,兵匠官吏不分昼夜,在作坊内赶工。

作为西作坊使,杨丛义固然不用往作坊任职,主事之人是西作坊副使,但他还是可以往看看的,不能指挥,也能给些领导意见,毕竟他也不是对制作全然不懂的挂名西作坊使。

当年他提倡的流水线制作方法,已经全无踪影,兵匠们还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在制作,速度和效率自然不高。

面对军器所给他们压下来的宏大的制作任务,西作坊的一众官吏和主事们心慌不已,一旦完不成制作任务,影响到前线抗击金人的战局,所有人都要治罪!

杨丛义得知情况后,马上跟主管西作坊的副使沟通,告诉他,要想完成军器所下达的制作任务,必须转变制作流程和方法。

那副使对制作并不精通,也是才调来不久的一名将校,除了年纪,不论从官阶还是官职来说,都不可能跟杨丛义相比,面对宏大的制作压力,他没有拒尽的道理,何况对方还是他的顶头上司。

尽大多数情况下,像杨丛义这种西作坊使类的诸司正使是不会涌现在下属眼前的,更别说亲来领导工作。

诸司正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少有会负责具体事务的,除非有特旨,或是愿意多管闲事,否则只需要在家领取俸禄就行,不会有任何人说,朝廷也不会追究任何责任,由于正官不管事是传统和惯例。

而杨丛义是例外。

跟副使沟通完毕后,副使将所有主事全部找来议事。

杨丛义九年前在西作坊担负过副使,很多主事都还认得那个当年经常涌现在制作一线的杨大人,所以当他重提流水制作流程和方法,一众主事马上就想起从前,那种方法确实迅捷有效。

毫无争议,全部西作坊很快达成共叫,一众官吏、主事当天就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燕王 最新章节第582章 密令,网址:https://www.7v55.com/177/17711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