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坚行(1/3)

作品:《东鲁传

李祥廷大呼失望:“喝酒都不济,还怎么指望他们有力气杀敌御侮?这些弱书生,也就耍嘴皮子一个顶俩……”

若萤一边扇火烤肉,一边忙中偷闲道:“这话倒是新鲜!几时打仗跟喝酒挂上钩了?我只知道能吃饭就有力气。”

“看吧,任你再聪明,也有大意的时候。我问你,你凭什么,喝酒跟打仗没关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是什么?‘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是什么?‘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不是酒?‘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的不是酒?‘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的不是酒?‘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不是酒?……”

若萤递给他一把肉串,笑道:“谁你功课不好的?简直就是冤枉人。”

李祥廷却没有表现出欢喜:“四郎,你也觉得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才是正途吗?我只道你与众不同,没想到却是我期望太高了……”

“你倒是,你的希望是什么?没有希望,就谈不上失望,对吗?”

若萤循循善诱道。

李祥廷慢慢嚼着肉块,凝目幽暗山林,一字一顿:“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四郎也是这么想的,是吗?当初听到你的那通《时弊论》,你知道我有多么激动吗?从来没有人跟我有同样的想法,除了四郎,只有四郎。”

若萤默了片刻。

她如何能忘记自己曾经过的话、发出的呐喊?

带着不知是前一世还是后一世的零散记忆,她得以未卜先知很多事情。

本朝干戈不休、不重兵马一如前明。尽管看眼下太平无事,但临时抱佛脚从来都不是执政当权者的高明之举。

纵览历史,自大唐首开武举,迄今以来,当中经历过多少波折!

唐代的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到了宋时,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

前明武举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但前明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

前明英宗时开始,卫所开始建立武学。

此后,朝廷也曾举办过武举,但不过四十余年,武举便以“析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等种种理由被搁置。

新明朝沿袭了前明的做法,所设立的儒学中,偏重科而轻视武学。三年大比,有考也有武考,但是很明显的,全天下的人都看重前者。

再往前,还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北宋仁宗庆历三年,曾在武成王庙开始设立武学,但这所意义非凡的学校却仅仅只生存了九十三天。

因为无人愿意入学。

整个社会,轻武重如斯。

对于很多热衷武学的学生来,因为平日里在弓马骑射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基础的化课就会表现得很弱。

而朝廷规定,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

所以,李祥廷会满腹牢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自忖过不了策略课这一关。

“就应该跟四郎你的那样,将武科分开。设立‘将材武科’,全部的考试内容都跟军事有关。”

李祥廷越越亢奋。他的情绪感染了对此可谓一窍不通的若萌,她也跟着一个劲儿地点头。

虽然是唯一的观众,却足以激发起李祥廷的汉子汉气概来。

若萤未置可否,任由他发挥下去。

“初场试武艺,什么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书呆子们的基本功就是背书,武学生的基本功就是这些真刀真枪的真本事……”

对此,他表示没有压力。也许努努力,能拿个前三没问题。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能运得起百斤大刀。到那时,大概我就是山东道上的老大了吧?”

若萌倒吸了口冷气:百斤!意思就是,像她这样的分量,在他眼里就跟块石头似的,抓起来就能扔老远?

要这么着的话,往后要是有谁敢欺负她,是不是就可以抬出李二哥来?

有这样的力量随身跟着,四郎的面子上岂不是很有光?

“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李祥廷掰着指头慷慨激昂,“这些也都是我最感兴趣的。有艾清的关系在,卫所那里随便我进出。不是吹牛,现在登州卫有多少门火炮、能做多少火药、都有些什么□□,我都一清二楚。……

第三场考的是考生们的专长,这个好像也没什么困难的……”

都不难,难的是如何要朝廷制定下这样的武举制度!

这让他空有一身的好武艺却无用武之地,人生在世,还有比这更悲剧的遭遇吗?

“四郎,四郎你知道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吗?我时常觉得,自己太没用了……不对,也许是生不逢时。对,生不逢时……我娘她们不理解,总骂我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鲁传 最新章节壮志坚行,网址:https://www.7v55.com/175/17516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