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和谐与不和谐(1/2)

作品:《明末小秀才

雩都城内见张安归顺朝廷立刻打开城门出迎,仪仗之类早就安排好了,先派两个漂亮的峒女上前给刘亘献清酒。

一位峒女持银盘,另一位上前敬献。

照着刘亘的身份,峒女应该跪地双手捧酒杯,可谁都没想到,敬酒的峒女仅仅单手持银杯递给刘亘,路泽浓怕出意外想上前代喝,被刘亘制止。

害死自己一人与斩尽杀绝张家相比,张家人应该知道其中的厉害,他接过清酒一饮而尽,峒女这才下跪叩谢。

族老引人拜见刘巡抚,请他入城,刘亘只带了两百骑和冯忠孝、隗翰林、苗成美几个,吩咐大军在城外驻扎。

进城见街道破败,显然峒人的生活并没有比造反前好到哪去,不用纳税但是不善经营,还得朝廷派员来管事。

宰牛杀羊、雪白的大米饭,张家拿出最好的招待刘亘,刘亘最想借机吃些个穿山甲之类的山珍野味,只是张安他们觉得那些东西太土,上不了贵客的桌面。

张安对刘亘心服口服,但遇上隗翰林就不对眼了,在宴席上阴阳怪气说如今雩都重归朝廷,我张安也是三元公麾下一方大将,依旧是峒部大首领。

隗翰林跳起来说吹牛皮没用,面对自己麾下两千精锐战兵,个人勇武成不了事,三元公都说现在得靠战阵进退、以整体实力取胜,雩都白白耗费了一年光阴,想追上宁都,晚啦。

刘亘乐于看到雩都、宁都不和,但当着自己的面开架可就不好看了,因此对苗成美和阮天复分别使了个眼色,让两人把各自的主将拉去左右偏房喝酒,来个眼不见为净。

隗翰林是有底气的。

如今宁都方面不仅一千精锐战兵已经练成,第二批一千战兵也已经开始操练,这只是军事方面,他们在农事上也取得了飞跃式进展。

赣南土地贫瘠,辛辛苦苦耕作半年但出产实在少的可怜,上犹县有大规模的养猪场、鸡鸭场,这可是肥田的上佳原料,尤其是把鸡鸭粪与猪粪按比例混合后肥田,同一块地能增收三到四成。

这是个什么概念?

毛利之外横空多出来的净利润,等于耕作的田地扩大了一倍,但是多花费的人手、人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峒民们是最实惠的,好多人跑到临县去找活计补贴家用,张家和阮家要是再不改弦更张,恐怕宁都和瑞金靠着带路党就能拿下雩都、会昌。

张安走了,刘亘与族老继续宴席,席间刘亘也提到雩都起事对临县造成的伤害,事发有因、事情已经过去不再追究,但他希望族老们要汲取教训,往后遇上大事要慎重考虑。

张家的三个族老坐不住了,一起磕头请罪,刘亘把三人一一扶起,说峒民也是炎黄子孙咱们理应携手共进,给峒民和汉民同等待遇、给他们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番话当场就传出去了,在刘亘回军的路上,沿途峒民们见了他的大蠹莫不跪地遥拜,称刘大人是始祖盘瓠王派来人间解救峒民的使者。

尽管时间紧迫,但刘亘一时半会儿去不了吉安府坐镇,就把冯忠孝派了去,让他直接赶去那儿指挥大军。

经过协商,路振飞把赣南巡府衙门设在赣州府,朝廷也以巡抚衙门为基础搭建班组,当然,所有事情只有参与朝拜的高级文武才知道,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底细,还以为是刘亘把所有杂务托付给师伯路振飞处理,自己专心于军务。

朱慈炯兄弟呆在潜龙坡可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每天有锦衣卫往来赣州府,把当日的重要摘抄公文送给他俩过目,凡是涉及到朝拜级别文武大臣升迁的事情,得有监国殿下同意了才能实施发布。

朱慈炯从小耳濡目染、又有识大体的周皇后在一旁教诲,当起小皇帝可比小木匠伯父和一根脑筋的老爹称职。

李荣初和周梓兰的弟弟周儒都去了刘亘创立的学堂上学,由于课堂上不光讲授四书五经,还有天文地理等学识,因此两个小家伙觉得很新鲜,回去后绘声绘色讲给朱慈炯、朱慈照听。

两人听得心痒痒,和李国祯说一直待在内院实在闷,也要去学堂,帝王的事没有小事,何况是去学堂抛头露面,万一有个好歹李国祯可就活不了了。

他不敢自作主张,跑去赣州府与路振飞和刘亘商议,两人觉得挺好,于是给岳州的吕大器通报。

从此以后,半军事化管理的小学堂变成了全军事化管理,待遇也提高了一级,每个学童每月能得到一石大米,但是每旬回家一次改成了每月回一次。

另外午餐的标准大幅度提高,顿顿有牛羊肉、山珍鱼鲜吃,一个月后消息传出去,整个赣南的学龄孩童都涌来了。

潜龙坡一个不收,让他们去上犹县城的分学堂,那里待遇比不上潜龙坡,但也不错,一期就招了六百多孩童。

潜龙坡新招生的是女校,有钱清扬和周梓兰充任课业老师,李若男任拳脚、枪棒、骑术先生,待遇和隔壁学堂差不多,消息一传出去,就连南昌那边都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小姑娘赶来入学。

做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末小秀才 最新章节第二百一十七章 和谐与不和谐,网址:https://www.7v55.com/164/16493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