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各立门户(1/3)

作品:《走西口之天山行

求收藏、求推荐、求评论。

黑色马匹后所经之处在土路上留下一道鲜红的血迹,黑马大口喘着粗气安静的站着,还没察觉到自己的新主人永远得离去了。

从死者身上的穿着一看就是知识青年陈景,大家从现场来判断,不知是半途中黑马受到惊吓或其他未知原因,毫无防备的陈景从马背上摔下来后,脑袋凑巧碰到地面的硬物上,奔驰的黑马拖着生死不明的陈景奔跑一路,才回到天山公社驻地。

这位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天山公社支援新疆教育事业的年轻知识分子,年仅24岁就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遗腹子。

广仁公社的田家最近过得也很糟心,兄妹四人面临分家、各立门户的局面。

庞杰因抢救学生离世,让田坤蓉成了广仁公社的“五保户”,为了照顾庞杰的遗孀,广仁公社决定让厨艺极高的田坤蓉前来公社当食堂大师傅做大锅饭,田老太太当帮厨。

公社专门腾出来食堂旁的两间土坯屋,让田坤蓉母女俩和田老太太居住,奶孙三人还有田坤蓉腹中的胎儿一起搬进了广仁公社的办公场地。

心灵手巧的张花因给广仁公社的街坊四邻缝制衣服,每天不用去生产队出苦力挣工分,用巧力就能换来不少的鸡蛋、窝窝头、牛奶啥的。

小心眼的张花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她不愿让大伯子、小叔子一家分享她的劳动成果,主动提出分家,一家三口搬到了广仁公社最北头的第三生产大队,夫妻俩专门干起了裁缝。

妻子赵杏体弱多病无法下农田地里挣工分,仅靠田坤树一人劳动挣工分养活不了一家人。

田坤树听说到县城打土坯子挣的工分要比在公社多,他一家三口也离开了广仁公社,到县城出苦力挣工分。

不到一年时间,田家四兄妹各奔东西,自立门户过起了各家的小日子。

留在广仁公社的田坤禾惆怅得望着愁眉不展的妻子,再看看被洪水冲塌的土坯屋,夫妻俩一脸愁容。

他听从汪凌的安排,在生产大队的帮助下,挨着汪凌和别克波拉提家旁边的空地上,用黄土夯了一间厚实的土坯屋。

除了跟随生产队给牲畜转场,按照生产队的安排,田坤禾积极参加田间地头的劳动来挣工分。

拿着生产队发给他的农用工具---坎土曼,这个看上去要比家乡锄草的锄头大上两三倍的农具,笨重且不方便,是广仁公社第二生产大队各族人民唯一的一种西域特色的农具。

这天清晨,田坤禾夜里给玉米浇完水,啃了两个窝窝头,顾不上休息,到广仁公社大院找韩木匠,借用他的工具制作了一个长方形木锨和类似铁锨形状的椭圆形木锨。

扛着两把木锨来到小队长汪凌家,告诉汪凌,在家乡有一种铁锹,使用便捷,干起活来轻松省力。

他让汪凌拿着两把木锨去生产队晒场的麦堆前,用两把木锨扬小麦,汪凌使用一下,咧着嘴笑了。

汪凌双眼发亮得望着高大的田坤禾,“小田,脑袋瓜子够灵光呀,这家什是比坎土曼好用多了,我听说乌鲁木齐那地儿农民就有不少人使用这家什,在咱广仁,还是头次见。”

鉴于生产队前几年剩下的铁质坎土曼不多,汪凌拿出两个废旧的坎土曼送到村口玉努斯的铁匠铺,让他按照田坤禾制作的椭圆形木锨的模子制作两把铁锹。

乌孙山下的伊礼贤跟天山公社的社员将陈景埋葬在这片热土里,他擦干眼泪独自一人继续将“马背上的学校”延续下去。

天山公社以东的地界又成立了嘎拉苏公社,来自上海的支边青年荣茂等人接管了那里的适龄儿童和少年的教学任务,成立了嘎拉苏小学,也是一所马背上的学校。

伊礼贤和嘎拉苏的荣茂等人除了骑着马给分散不同地方的孩子授课,同时又承担了给农牧民的“扫盲”工作。

在天山公社的高山牧场,生产队的十几个毡房散落在一碧万顷的大草原,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还有那潺潺流动的林间小溪,触手可及的大块云朵,草原上游走的马牛羊,让伊礼贤爱上了这美丽无边的草原。

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一点农作物的痕迹,在跟公社牧民的聊天中知道,虽然天山公社紧挨乌孙山,山上的雪水使这里水草丰茂,但由于土壤积温度不够,无霜期短,这里不适合农耕。

前些年公社尝试着种植油菜,高山气候变幻多端,冰雹和瞬间降临的六月飞雪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这里就成了单一的游牧民族的草场,公社的不同民族均是牧民。

伊礼贤决定在天山公社安营扎寨,但是长期住在地窝子也不是办法,他要先从改善居住环境入手。

天山公社在乌孙山脚下,明显的高山气候,刚才还是清空万里,瞬间就来一场倾盆大雨或鸽子蛋大小的冰雹。

尤其是下倾盆大雨时,即便地窝子的入口处用黑土打了一道防水的坝口,但是雨水倾泻进地窝子已成家常便饭,被褥常常被灌进半地窝子的雨水浸泡飘浮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走西口之天山行 最新章节第八章:各立门户,网址:https://www.7v55.com/150/1503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