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民俗文化的金字招牌(1/2)

作品:《情满大荒山

今年的国庆节,和平乡要组织文艺表演。要求每个村组织一个节目参加比赛。将从中选拔出优秀节目,代表全乡,参加市里组织的文艺演出。

大荒山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传承必须要有总结、提炼和创新。我让肖朝敏负责,与马二爷他们一道,把茅草坪村的歌舞好好加工提炼,推出精品,形成特色,参加乡里的比赛,争取参加市里面的比赛。

肖朝敏和马二爷、吴友德他们几经商量,形成了初步的方案:组建一个40人的歌舞队,20男20女,老中青结合;统一服装,把几种最有代表的蹢脚舞的样式和跳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山歌融合进蹢脚舞中,边唱边跳。

每周星期六下午6点,歌舞队就在村委的民俗文化坝子中排练。40人的歌舞队,在黄才发和李老三的笛子指挥下,跳起了烈欢快的蹢脚舞。

刘美也跟我们一起,站在场边,观看歌舞队排练。我对刘美说:“大荒山要有一个能代表民俗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别人一看到蹢脚舞,一听到山歌的旋律,就能想起大荒山来。”

刘美说:“你们这支舞蹈队好好训练,争取一炮而红。”

我说:“还得借助你们的平台,好好宣传宣传。”

刘美说:“宣传肯定是没有问题,我们包装的马二爷、吴支德、黄才发、李老三他们四个,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上次祭龙节,就有游客主动要求和他们合影留念。你们这个舞蹈排练好后,我们跟踪宣传,助你们一臂之力。”

我说:“网络宣传方面的事,你多指教一下肖朝敏。”

刘美说:“歌舞队得统一服装,不然视觉效果不好。”

我说:“统一服装的事我们都商量好了,色调以青、蓝、白、黑、红五色为主,男的包帕子,女的戴头巾。样衣出来后再请你提意见。”

刘美说:“以后,这支歌舞队要长期保存,有重要活动,可以派上用场。有大型旅游团到来,可以为他们表演。”

我说:“是的,我们在选人作了充分考虑的。歌舞队的40个人,不但人人会跳蹢脚舞,而且人人会唱山歌。还有十来个会吹笛子、唢呐、长号等乐器。我都让黄才发和李老三当好师傅,多教一些吹笛子、唢呐、长号等乐器的徒弟出来。”

刘美说:“我觉得还要把跳蹢脚舞、唱山歌,作为一项工作来抓,形成浓厚的氛围,实现全村家家会唱会跳,人人会唱会跳。”

刘美说:“还有,上次祭龙节,你们搞的长号队,就是两排人,朝天吹长号,画面感、仪式感很强,抖音上点赞和留言的观众比较多。这个节目你们也可以再开发一下。今后有重要的客人来,在门口摆起阵势,吹起长号,喝上拦门酒,就比较有意思了。”

我把肖朝敏和马二爷请过来,给他们说了组建长号队的意见,要求他们尽快落实。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我对刘美说:“现在有现成的老师,旅游开发公司招的十个工作人员,这次可以要求他们过来,跟歌舞队一并排练和学习。到时马家大院开经营业,就能随时随地给客人唱上几曲了。”

刘美就让张玉凤通知相关人员,跟随歌舞队一并排练。

山歌其实就是原始民歌,是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反人民最真实的思想内容和生产活动状况。大荒山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精神信仰、**感,成为山歌产生和创作的土壤。大荒山山歌节奏自由、歌腔舒展、旋律优美。

老丁说:“八十年代有个叫张帝的歌手,现编歌词,即兴演唱,当时很受欢迎。电影《刘三姐》里对山歌,也是即兴演唱。”

我说:“山歌旋律很重要,但歌词也很重要。我们要向云南山歌学习,让歌词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形成一批经典山歌。像《沂蒙山小调》《放马山歌》《小河趟水》《泸沽湖歌》等。”

刘美说:“我也不赞成即兴编词。可以先把在大荒山比较流行,群众认可度高的山歌记录和固定下来。先把这类山歌唱响。再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整理创作一些山歌。”

肖朝敏说:“我认真学习和研究过,从体裁特征而言,有劳动山歌,如:砍柴歌、打麦歌、插秧歌、打歌、打墙歌等。有叙事山歌、赞歌、歌。还有礼仪山歌,如:新房歌、迎宾歌、敬酒歌、宴歌等。从表现方法上,大荒山山歌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也有部份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语言丰富,多用双关语,语句接近口语即编即唱,通俗易懂。有的则多用谚语、歇后语表达深层次含意。有的山歌配有舞蹈动作和简单乐器,适合集体娱乐。”

我说:“我的意思是,你们要认真总结。就劳动山歌、叙事山歌、赞歌、歌、礼仪山歌,每个类型收集整理10首出来。这就有50多首了,大家先把最悦耳动听的这几十首唱会、唱熟,唱出感来。太多太杂了,咱们记不住,游客更记不住。”

马二爷说:“大荒山的山歌,形式多样,有独自一人赞颂事物,抒发感的。有三五结伴吆喝的,有二人互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情满大荒山 最新章节第222章 民俗文化的金字招牌,网址:https://www.7v55.com/100/10087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