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义仓(1/2)

作品:《我是刘病已

人世间,天灾人祸难以预料,粮食储备不可小觑。

西汉贾谊说:“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积聚储存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普通老百姓也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所以自古及今都要储粮备荒,古时朝廷或官府无暇或无力顾及,于是就有了“义仓”的设置。

义仓是旧时地方上民间储存粮食以备赈灾自助的粮仓。从老百姓捐粮互相救济而言,叫义仓。古时老百姓五十家为一“社”,由于仓库设在乡间闾巷,由“社长”管理,所以也叫做“社仓”,这是从粮食藏贮地而言,粮食数量不多,就在祠堂庙宇储藏;数量多装不下,就只能建造专门粮仓来贮存。

但汉室汉宣帝创立的义仓又有所不同,前世汉宣帝创立之义仓是平衡地区经济之举,少府与大司农定期根据各地盐铁衙门官署的汇报,调运各种生活用品到各地,所以在汉室除了大灾之年外,很少有人在汉室境内囤积物资准备涨价,因为少府和大司农一旦得到消息就会马不停蹄的运送物资到当地,平息物价,之后当地官府会把你的人头砍下来,以正视听,平息民怨。

霍光听完天子欲盖弥彰的话语,便明白韩增只是一个挡箭牌,而天子本人也拿不准主意,就把韩增推了出来,看看群臣们的反映。

霍光看了一眼韩增,发现韩增没有一点点的情绪波动,深得他老子韩说的真传,历代韩家和刘氏天子的关系便极为密切,甚至在孝武皇帝时,卫霍两家在天子心中的地位,都要排在韩家之后。

在看看在天子身旁的霍山,霍光就深深的叹了口气,如果霍山有韩增的四分权谋功夫,自己也可以颐养天年,急流勇退了!!!

霍光想到这里不由得又叹了口气,站了起来向上方主位上的天子拜道:“敢问陛下,这一仓库定为何名?归谁管理?除赈灾外是否有其他用途?”

听到霍光的提问,刘询知道自己的欲盖弥彰是没有办法逃过霍光的眼睛,到不如正大光明,刘询想到着便开口说道:“朕将其定为义仓,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正所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本身就是大义之举!!”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

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

而义仓就是解决民众之困苦,但义仓并非仅是如此之用途,天下郡国黎民生存之艰苦,还要负担徭役之苦,保护四民,乃朕之责任,所以韩卿想朕之所想,才萌生这一念头,为天下苍生想出这一利民爱民之法!! ”

(其实汉室老百姓并没有后世过的那么开心,就按刘询刚才的话说,农民五口之家的全部粮食收入大约值4500钱,扣除十一之税、口粮、祭祀、衣服之后,不仅没有盈余,还亏空450钱。即便按三十抽一算,还是亏150钱,免税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

听到这里,大殿中的所有人都变得聚精会神起来,新君登基已快满百日,虽然霍光还大权在握,但也不是说当今天子没有一丁点实权,正所谓以文载道,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小看大,就知道当今天子到底对治理国家有什么想法,会推行什么政策,大家也好尽快跟上节奏。

刘询继续说道:“天下农户百姓,所承担赋税徭役最高,但天下太平盛世之时,被贪官污吏,地主豪强共同坑骗,在风调雨顺之时,还要卖儿卖女来偿还债务,朕绝不能忍,所以义仓的根本是收民众生活多余之物资,粮食,布匹等,按照平贾市场价格进行购买或者给予凭证抵消徭役口算,至于管辖自然归丞相府统协,御史大夫派人监督,在民众中购买商品交由大司农二次售卖,少府官吏主官,丞相还有什么疑问???”

霍光听完刘询的描述还在心中细细思量是否可行,这时少府令陈万年站了出来出席询问道:“敢问陛下,臣有一事不明,在天下设立义仓,乃皇恩浩荡之举,天下臣民皆万般敬佩,但臣愚昧,不知要推行此册少府一年需要支出多少钱粮??光关中膏腴之地,岁收小麦粟米万万石,如照平贾之价收取,少府便承担不起,况且天下膏腴之地何其之多,臣恐怕就算将少府之财统统耗尽也难成其事!!”

陈万年的话,让在坐的各位九卿又一次陷入沉思,刘询在此之前便想到这个问题,在群臣眼中义仓是当今天子收买人心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义仓同样也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

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转关中,费用浩大,需时很长,动员人力很多,特别是漕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是刘病已 最新章节第八十一章:义仓,网址:https://www.7v55.com/0/1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