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大汉粮食危机(2/2)

作品:《我是刘病已

关中就从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在刘询即位前,关中就已经每年需要从关东转输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满足关中的贵族和长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先帝刘弗陵即位后,通过提倡和鼓励百姓转种冬小麦。

“必须加快小麦的推广和种植面积了!”刘彻在心里对自己说。

小麦取代粟米,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在历史上,曾经用了一千年。

这是巨大的传统的惯性在作用。想要加这个进程,刘询就只能用出绝招——提价!现在,少府的义仓小麦收购价格,大约是每石小麦四十钱,有些时候甚至三十五钱。

比起粟米价格,低了十钱以上!对农民来说,种植小麦和种植粟米,在经济上,其实是一样的。甚至,种植粟米比种植小麦,获利更多一些。而且,小麦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

所以,哪怕在关中,除了上林苑,是因为少府在强力要求种植小麦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来种植粟米,作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种植小麦,来缴纳赋税和卖给少府。

老百姓可聪明的很,自己家,当然要吃最好的食物!哪怕,虽然现在,有着面食和各种面饼的出现,使得小麦在口感上胜过了粟米。

但是麦粉研磨,需要时间和人力,除了地主,谁能有那个闲工夫呢?自然,百姓会用脚投票,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

要改变这个困境,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吃上一定的亏。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多于种植粟米,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是用处到底有多大,刘询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是刘询自己很清楚,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展的必然。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询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
本章已完成! 我是刘病已 最新章节第九十六章:大汉粮食危机,网址:https://www.7v55.com/0/15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