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战败投降(1/2)

作品:《三国之经天纬地

孟达早已对刘纬失望至极,不满之心日盛,可是却从来没有动过转投他人的心思,这又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不早点换主,另觅前程呢?

原因很简单,没有合适的机会!像这种野心家,也是最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者,若是孟达背弃刘纬,转投他人,结果境遇还不如之前,他岂能甘心?背叛,需要足够的利益才行,而且还需要一个适当的机会,充为催化剂!

孟达对孙权,不屑一顾,根本不会选择他,这家伙,冢中枯骨而已,早晚覆灭,自己可不能上他的这条破船;刘备呢?就更不行了,他根本就不是刘纬的对手,孟达判断,他肯定是第一个覆灭之人!

那么曹操呢?似乎可以选择,毕竟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犹存,刘纬未必真能灭掉曹操!

可是,孟达的心里也没底,毕竟刘纬此人,确实不同凡响,万一将来,他真的灭了曹魏,统一了天下,孟达岂不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吗?他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还得考虑长远的未来!

况且,要想投靠曹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人引荐,孟达若直接前往投奔,他的价值可就太低了,也许曹操会收留孟达,却并不会重用他,岂不是违背了孟达的初心?

因为顾虑太多,这么多年了,孟达一直装孙子,却犹豫彷徨,只能安于现状,不敢轻易做出选择!然而今天,机会终于来了!或者可以说,孟达战败被俘,成为了他背叛刘纬,投靠曹魏的催化剂!

实话实说,孟达虽然一直存有异心,却并没有下定投靠曹魏的决心!事实上,李严之所以中了夏侯惇围点打援之计,也是孟达极力主张去救筑阳所致!

不出刘纬所料,孟达和李严的关系确实不错!在襄阳任上的几年间,这俩人还真就相处得十分和谐,平日里孟达的主张,李严可谓言听计从,一贯采纳!

因此当孟达极力主张去救筑阳时,李严虽然犹豫,甚至怀疑其中可能有诈,最终也还是采纳了孟达的建议,并派他亲自领兵,前往救援!

孟达为什么会显得如此积极?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么多年了,孟达的仕途不温不火,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一直没有获得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机会!

刘纬用兵打仗,一向重用江阳新军出身的汉中新军,结果像张嶷、马忠和张翼这样的后生晚辈,屡立战功,品级地位,甚至超过了孟达!另外,同为蜀中旧将的张任等人,亦大出风头,令孟达十分眼红!

如今,夏侯惇大军来犯,孟达与石广元的心思居然十分相似,生怕这场仗打不起来,他也希望战局能进一步扩大,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因此,闻听曹军进犯筑阳,孟达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想凭一己之力,击退敌军!孟达相信,若是能立下如此殊勋,刘纬肯定会高看自己一眼,届时他飞黄腾达的日子,可能就不远了!

这也就是说,哪怕在孟达领军出征之前,他还没有打算就此叛降,反而希望能一战成功,扬名立万!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孟达的耳光,他居然全军覆没,失败被俘了!

孟达此人,智谋广远,深有韬略,可不是一般蠢笨武夫,况且临行前,李严曾千叮咛万嘱咐,让孟达小心谨慎,他怎么还会这么轻易中计,落入埋伏呢?

这就纯属是机缘巧合所致了,也是孟达点背,夏侯惇运气好!

入夏以来,荆襄地区,普降大雨,势头迅猛,导致河流普遍暴涨!筑阳虽然距离襄阳并不算远,才几十里路,却只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条陆路,一条水路!

我们说过,在古代,水路交通更为便捷,如果孟达有得选,肯定会走宽阔平坦,一览无余的水路,而不会去走泥泞坑洼,崎岖难行,敌情复杂的陆路!可问题是,他没得选择!

襄阳没有水军,只有运输船,这种小型船只,平时逆流而上时,都需要纤夫拉纤,才能行进,赶上河水暴涨,流速湍急,想要逆流而上,更是难上加难,势必影响进军速度!孟达急于与曹军一战,岂愿耽搁?于是便选择了陆路!

关键是,陆路也不好走,遇大雨滂沱,泥泞不堪,还要穿越一片山地!因而,行军速度,一直很慢,孟达急于进兵,索性便放弃了大量的辎重器械,甚至粮草,率领一万军,轻装急进,这才落入了夏侯惇早已设好的伏击圈!

其实以汉军战斗力,就算襄阳军都是新招募人马,也不至于落入了伏击圈,就会被打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他们完全可以临危应变,与敌人周旋到底啊!可问题是,孟达命令放弃了大量器械,其中也包括了重型武器,这样一支轻装部队,岂能是夏侯惇重装步兵精锐的对手?

而且,大雨之中,汉军的许多火药武器都失去了效用,除了个别没受潮的雷光炮可以引爆外,其余的都用不上,也是大大降低了汉军的作战优势,一场血拼肉搏下来,虽然魏军损失也不少,可汉军却几乎全军覆没!

孟达眼见于此,彻底绝望了!一万大军,在自己的指挥下,中了埋伏,损失殆尽,这个罪责,他可承担不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之经天纬地 最新章节第八十六章:战败投降,网址:https://www.7v55.com/145/145234/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