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决战(上)正面碰撞(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五月的天空,分外阴沉

再过三天就是小满,民谚有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也就是说,整个南方地区的大规模降雨即将来临,这对于刚熬过春季少雨期的农民们是一件天大的喜讯,因为这些降雨对于多年来渐重的旱情而言十分重要。

但在广西北部,一场席卷十几万人的巨大风暴即将爆发。

海阳山后是一般被叫做海洋山,风景优美,盛产杉树、松树,是湖广和广西的天然界线之一。

而尧山则是桂林周边最大的山峰,因唐时在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

两军生死抉择的战场,就设在这风景如画的两山之间。

第一场正面冲突,是在一个叫做岭阳的小山庄旁进行的。两军的前锋在此偶遇,爆发了一场遭遇战,清军虽然连日作战,疲惫不堪,而且士气低迷,但如今乃是为了求活路,所以垂死挣扎的意志力也不可忽视。

明军前锋稍微受挫,也不气急,只是回师禀报。

明军将六万大军分为十二阵,各有参将统领,以两个雁形排列,自东北方向清军逼来。

孔有德既为突破,便让大军集结为一字长蛇状,摆开决战架势,桂北山区地势狭窄,只能依靠稍微开阔的河谷地带,依据而守,并将兵力向两侧铺开。

除了本阵之外,两军还各有一支游离在外的机动兵力,孔有德这里,是敬谨郡王尼堪所率的四千多八旗劲旅(在平乐、胡一青那折了几百,又在桂林攻城时被朱由榔坑了不少,原本六千骑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二了)。

而在李定国手中,便是李过的三千骑兵以及一万精锐。

这次对决相当公平,李定国这边本部也就是六万多人马,而孔有德在桂林城下消耗这么久后,手中能用的也不到七万。

当然,公平是相对而言的,在战场外围,胡一青的“游击队”还在到处活跃,而王夫之抵达桂林后,两万联军与城内守军合流。

朱由榔将城防交给周邦麾下民夫营,而把已然修整了三日的城内剩余约六千明军(部分轻伤员归建)全都带了出来。

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如果不能把孔有德和他剩下的七万大军全部歼灭在广西,那么之前做的这么多准备,付出这么多牺牲岂不是毫无意义?

他不能对不起,那些牺牲在桂林保卫战的将士和百姓。

当然,与之同行的,还有葡萄牙雇佣兵的十六门大炮(与红夷大炮对射中损失了两门)。

朱由榔亲自领军东进,踹清军的屁股,不过他倒是对自己几斤几两掂量得比较清楚,并没有干涉前线李定国的指挥,只是当个吉祥物,用身后那根龙纛振奋士气和凝聚军心而已。

这倒不是说朱由榔喜欢多事,明明可以坐在桂林等战果,却非要跑到前线去添乱,其中还是有着多方考量的。

一方面,此战除了李定国所领导的光复左军以外,还有前军、中军各部,乃至于广西本地的土司人马、葡萄牙的雇佣军参与。这些杂七杂八的人马本就是上个月朱由榔才勉强捏合在一起的,想要让他们统一起来,配合默契,没有让朱由榔这个大明天子,亲自到前线给李定国坐镇更好的办法了。

其次,朱由榔当然也有些私心,作为一个已经干了大半年,过了“实习期”的皇帝,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目前自己麾下的军方势力种种问题,那就是派系独立性太强。

故而他必须要在战争的第一线,越过这些将帅,直接在底层官兵心中建立起领导者的威望,而那杆龙纛便是最好的工具。

清军绿营骑兵总兵马雄部最先与明军军阵接触。

整整三千骑如一条长龙,直插正列队前行的左军左师总兵王复臣麾下大阵。他们的动作很快,不到四百步的距离,可谓瞬息即至。

王复臣是跟随张献忠起义的老兄弟,一直在刘文秀麾下听用,乃是刘文秀手下第一悍将。

骑兵们抽出骑弓,朝着敌军大阵远远抛射一轮,有些人拿着骑矛、马刀,大声呼喝喊杀,作势欲冲。

王复臣乃是陕北出身,对这些同样大多为北方而来的绿营骑兵相当熟悉。“咚咚咚……”明军本阵这边,进军的鼓声几乎在同时响了起来。王复臣一马当先,带着随员和亲军往前移动,而他一走,大阵便也开始动了。中军、左翼、右翼总共数千人齐齐前进,士兵们大吼三声“杀杀杀”,声震四野,气势夺人。

大盾巨橹与长矛交替配置,面对骑兵方向,其后弓弩、火铳严阵以待,纷纷装填。

而后中军号角接着再次吹起,持盾步兵就地半蹲而下,长矛远远伸出,火铳“砰砰”开火。

对面虽然也有骑弓回击,但只是对明军造成零星伤亡。

骑兵最前面的百骑顷刻倒下,但后面的如云大军却凭着惯性直突阵内。

三十步,军阵火铳、弓弩齐射,对面的箭矢也如约而至。

这次威力很大了,前面的长枪兵即便有大盾保护,但依然稀里哗啦地倒下了一片。

即便是作为主将的王复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69章 决战(上)正面碰撞,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