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直捣黄龙(上)(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南京城,或者说江宁城内,宫城洪武门外的衙门中

洪承畴坐在原本属于大明南京六部办公的签厅里,心中却全无曾经那种掌握江南权力核心的自得感。

多铎全军覆没的消息是十日前才传回南京的。

从整个江南地区的对峙局面上来看,清军看似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但其实在战略上并无绝对优势。

兵法上说“五则攻之,十则围之”,事实上,整个对峙中,明军在除了东线以外的川东、湖广、闽南都采取了守势,反而是清军,几乎处处都是进攻方向。

而军队结构上,清军真正能够作为主力使用的野战兵团,有且只有五个,分别掌握在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勒克德浑、博洛手中,其中,多铎手中兵力最为强大,也最为精锐,占比至少超过三成。

故而,此战看似只是丧失了四十万大军中的八万,但其实清军已然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尤其是在东线,连战略防御的能力都没有了。

洪承畴所面临的局面立刻急转直下。

眼下整个浙直地区,只剩下了博洛的几万人可用,南京周围只剩下了不到三万绿营,而明军的十几万得胜之师却步步紧逼。

外部的压力往往会先引发内部矛盾,尽管洪承畴加大了弹压力度,但最近几日,各地乡绅、士民的反抗运动依旧此起彼伏的嚣张起来,洪承畴一开始还会出动绿营镇压,但后面干脆放弃掉主要城市以外的区域,毕竟现在他手中只有区区三万人马,再分散出去,实在是找死。

眼下的局势,倒是和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比较相似,但不同的是,这时候扮演“陈友谅”形象的却是明军,而且赢得了“鄱阳湖之战”。

按照一般情况下,南京的西面门户是安庆,但明军此时却并未走水路,而是从徽州、宁国二府北上,于是乎清军防御的重点就放在了太平府,也就是后世的芜湖地区。

三万人,一万紧守江宁,一万放置于太平府坚守,剩下的还要警戒南线,完全不够用,而就在刚刚,才传来消息。

郑成功的舰队,入江了。

对此,洪承畴几乎毫无办法,因为自己手里实在是没人了,只能坐视对方长驱直入,虽然他也想了不少办法,强迫各地府县抓丁,勉强组织了一两万青壮协防,可这些血都没见过的新兵哪里会是刚刚经历大战的明军和巨舰重炮如云的郑氏舰队对手?

目前洪承畴手下主要将领是两个,一个是原本弘光朝江北军阀之一,江阴八十一日的主要责任人之一——刘良佐,另一个则是弘光朝崩溃后降清的原明军扬州总兵张天禄。

事实上,江南绿营兵马中,除去今年才征召入伍的新兵外,其余大多数都来自于当年弘光朝的“江北四镇”旧部。

当然,其中相当部分已然在军山湖畔被彻底歼灭,这二位算是仅有不多的漏网之鱼了。

眼下,刘良佐负责南京到镇江一线防务,而张天禄则扼守太平府。

签厅当中,还站着一文一武两位人物,武将正是刘良佐,而那文官,身材短小,本颇有一番文士风度,但奈何脑后那丑陋的金钱鼠尾,看起来相当滑稽,乃是多尔衮派来辅佐洪承畴打理江南的副手,当然,也有一定分权意味,名唤陈之遴。

其人经历比较特殊,乃是崇祯十年的榜眼,论起来,在当年东林、复社中,也是一号人物,与钱谦益、吴伟业、陈名夏等多有结交。

可他若是在清军占领江南后投降也就罢了,其人改换门庭后,也许是出于当初被崇祯贬斥过的愤恨,一度建议洪承畴发掘明孝陵,对于清廷可谓忠心耿耿,也因此得到多尔衮的青睐,后来一度被提拔至尚书衔。

比起他的所言所行,钱谦益都称得上道德君子了。

陈之遴略带谄媚地对洪承畴道

“大人,学生以为,如今之计,何必给那些个士绅留脸面?保住江南、保住金陵才是要紧,学生以为,不如抄几家士绅,弄得钱粮,再从江宁、镇江、常州三府募集青壮,收缩死守江宁!”

“届时只要让明军顿锋于坚城之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和端重郡王(博洛)强兵南北会剿,必可解围!”iquai.o

洪承畴听完,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所谓“皈依者狂热”,投敌这种事情,干得越彻底,就越忠诚,就凭他陈之遴当初投清后干的那点事,几乎是不可能再降明的,江南士绅也不会放过他,故而只能和清廷同生同死。

明军此番东征的时间实在刁钻,江南夏粮收获还没多久,秋收还没开始,明军就大举进犯,导致清军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只能不断搜刮加征,反而分散了大量军力。

如今倒是已经快秋收了,可眼下明军马上兵临城下,洪承畴哪里能腾出手来?

为了筹措前线粮饷供应,这几个月来,洪承畴可谓绞尽脑汁,对于普通百姓的搜刮总是有限度的,可洪承畴对于士绅阶层又不愿过度压榨,毕竟作为一个官场老手,政治经验丰富的封疆大吏,他明白,百姓可以得罪,但士绅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95章 直捣黄龙(上),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