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青山镇外(上)(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从上空往下看去,整个战场犹如被洪水冲击后的一片狼藉,明军各部散乱无章,秩序全无,除了庞刚周围还能掌控的一两千人,其余即使是鼓角旗号并用,也很难再次组织起来。

谭泰的撤离毫不脱离带水,骑兵直接从两军相接处穿插而过,就地切割,让明军难以上前纠缠,这就是有大队骑兵的好处所在了。

三千骑兵殿后阻击,万余步兵大队继续往南。

等半个多时辰后,周嘉屏所部万余人终于赶到,但清军早已行出数里外,明军没有建制骑兵,庞刚部又刚被打残,这时候去追击,简直就是找死。

庞刚满身血污,看着眼前惨乱一片欲哭无泪,让身旁亲卫不断到各处重新联系召回各部。

夕阳之下,伤残将士在战友帮扶中哀嚎,数不清尸体也在收殓。

初步统计,至少阵亡了两千多将士,受伤同样超过了两千。

这个数字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而言,已经堪称惨重了,可以预见的是,在得到补充和休整之前,庞刚所部恐怕无法活跃在战场一线了。

把目光转移到战场南边,也是这番对弈的“棋眼”——青山镇,另一场战斗即将爆发。

焦琏所部万余将士刚刚完成了自己军旅生涯最累的急行军。

从南康到青山镇,虽然沿着湖畔行军,地势平坦,但也足足有九十里。

在这个时代,一日夜行军九十里意味着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成语叫“退避三舍”,舍是一个单位,也就是当时军队行军一天后要重新就地驻扎的地方。而一舍,是三十里,也就是说,那个年代军队普遍行军速度是一天三十里。

当然,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这个速度越来越快,两宋交替时,千古名将岳飞带军驰援淮西,一日行军也就在一百里左右。

西汉霍去病在草原上长途奔袭,一天行军两百里,当然,这是骑兵,而且是一人多马。(一般情况下,超过五日以上的行军,骑兵的速度是不如步兵的,因为骑兵不能一直骑马奔袭,否则会累坏马匹,而是下马牵着走,这也是精锐骑兵都要一人多马的原因。)新

而这时候步兵普遍的行军速度是每日五、六十里上下。

焦琏所部,加上两千教导师,全部都是步兵,还带着大量武器装备,一日连续行军超过九十里,在这个时代,堪称奇迹!

(s:人类历史上步兵急行军最高记录应该是飞夺泸定桥时的红军,一日行军两百里,硬是用腿跑出霍去病骑兵的速度。)

焦琏将伤兵留在南康,托当地士绅百姓照顾,亲自把自己的战马让出来,并且下令,全军上下所有军官不得骑马!把为数不多的几百匹马骡集中起来运送辎重。

而后在队伍最前方,和所有将士一样,背着自己的辎重,拿着武器,亲身带头行军!

以身作则之下,无人敢违抗,上下无论是副将、参将还是普通小卒都得用自己双腿在湖畔向北急行军。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憾,唯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队伍最前面,阵阵歌声回荡在空中,教导师的将士们军容严整,分为六七个纵队,以哨为单位,有序前进。

队列当中的政宣参员和干事们不断给士卒们加油鼓劲,带头唱起军歌。

焦琏看了过来,教导师这些个普遍不到二十的年轻战士,所爆发出的热情与意志,确实让他刮目相看。

大军疾行一日,最后终于在夜色笼罩之前赶到青山镇外,扎营休整。

只是第二日拂晓,刚刚奔袭完九十里的步兵就对青山镇发动攻击。

此时的焦链,还没获悉北边庞刚、周嘉屏阻击清军失败的消息,在他的计划里,清军在北面受阻,至少也得两日后才能抵达青山镇,故而现在一两日内拿下青山镇还来得及。

青山镇内有清军三千驻守,明军没有携带攻坚所用的野战炮,唯一的重火力只有教导师手中那十来门行炮,和随军的八门小佛郎机。

焦琏知道,想要攻下青山镇,必须要拿出真本事了。

教导师的行炮被焦琏借了过来,再加上仅存的小佛郎机,集中在一起,朝镇子西面猛轰。

“通通通......”

好在青山镇的外围不过只有一道土墙而已,这些小口径火炮也足以造成威胁。

炮击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清军那边也有四五门佛郎机还击,但就精准而言却不如明军,尤其是教导师的炮手,技术水平比炮营还要强。

等其中一段土墙倒塌,焦链早已摩拳擦掌多时。

一千被挑选征召而出的选锋队身披重甲,刀盾枪矛铺展开来,焦琏亲自带头,身后跟着一杆大旗,朝倒塌的土墙冲去。

“杀虏!”

焦琏外面套着山文甲,里面又是锁子甲,足有几十斤,看起来犹如铁人般,挺着长刀大盾,一马当先。

沉重的盾牌“砰”的一声直接将两名清兵撞开数步远,长刀紧随而上

“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62章 青山镇外(上),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