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条件成熟(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吉安府会庐陵县城下,四万多黑压压的难民武装将城外十几里内的区域全部塞满。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江西境内,伴随着满清沉重剥削与摊牌的同时,是致命的春荒,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民而言,比起夏季乃至于秋季的水旱灾害,春旱更为可怕。

因为春季是农业种植中青黄不接的季节,这时候往往新的庄稼才刚刚播种,去年秋收的粮食快要耗尽,壮劳力还要忙于春耕,是农民一年中经济最为薄弱之时。

若是寻常年份,老百姓无论如何都会提前储备一部分粮食用于应对春荒,或者找乡中地主士绅借高利贷,也能勉强维持。

但今年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清廷突然加征的巨额摊派,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常年经营关外,满洲贵族们对于关内小农经济规律认识并不深刻,否则他们不会不知道,自古以来的中原王朝都不会在春季征发赋税、徭役,甚至会尽量避免战争。当然,也许他们意识到了,只是不在乎罢了。

依据往年经验,春旱一般都是发生在北方,南方很少发生,但也许是小冰河期的气候变迁还在逞威风,今年江西、湖广、浙江和南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春旱。

湖广这边还好,光烈元年大修水利的农业运动取得了不错结果,再加上湖广的地理条件本就不错,春旱也不严重,只是官府对一些受灾偏重的县采取援助和减征夏粮政策后,便可基本应对。quai.c0m

相比而言,江西的老百姓就苦不堪言了。

不仅要面对天灾,还要面临清廷将自己一家老小的最后一口吊命粮食收走,简直是把人往死里逼。

吉安作为首义之地,民变最为集中,短短一月之内,携家带口参与民变的百姓已经超过了八万人,吉安府城庐陵之下就聚集了一半。

“乞活”二字大旗在空中猎猎作响,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没有一定组织当然是不可能的。

纵观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大浪淘沙之后,总是会有野心之辈脱颖而出,这既是它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它的必然。

万安的刘靖西行湖广后,整个赣南的民变形势就变得百花齐放了起来,来自泰和县,矿工出身的李天保、龙泉县当地的一名卫所总旗出身的陈庆成了吉安乞活军的主要领袖。

四万人看起来人山人海,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难民,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青壮满打满算不过万余。

清军守将刘一鹏原本是弘光朝江北四镇中黄得功手下部将,黄得功是明末为数不多品行和能力都在线的名将,可惜被汉奸刘良佐设计杀害,余部大多也被兼并殆尽。

刘一鹏被收编入清军后就被谭泰带着征战江西各地,现在已经升到副将,负责镇守吉安府。

万安民变以后,吉安四处火起,兵力分散,眼下退守府城庐陵,也就寥寥三四千而已。

“此事就全权拜托使者了。”

李天保和陈庆面对一名看起来朴实寻常的青年人道

“二位将军请放心,那刘一鹏投清不过两三载,且备受排挤,本就大不如意,此间加以言辞,必能说动反正。”

年轻人淡淡应许

起事后,李天保自封平清将军,陈庆自封定清将军,肇庆方面也看出来了,这二位恐怕没有那位刘靖单纯,未必没有封疆裂土乃至趁乱自创基业的野心。

故而朱由榔虽然许诺了两人一个总兵位置,却也不急着收编,毕竟从人家的样子看来也没打算投奔清廷,等以后再说吧。

但对于从事情报和间谍工作的锦衣卫而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要能够破坏满清的统治秩序,任何有利因素都应当利用起来。

他们的目标,是策反庐陵城中的刘一鹏,将吉安全府彻底从满清手中挖出来,成为明清双方暂时的缓冲地。

虽然直接进行总攻不太科学,但这场大规模民变也给明军带来了契机,锦衣卫打算利用民变牵制住清军,尽可能的支持策应民变,从而让清军疲于应对,等明军总攻后,面对的就将是被民变折磨成强弩之末的敌人。

这样的策略说起来简单,但事实上相当残忍,一次次“消耗清军”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江西百姓的尸体……

可惜,慈不掌兵,在这样两国之间,数十上百万人的战争中,一切可能的牺牲都是必要且无法避免的。

“将军原本就是黄侯部下,备受器重,黄侯死于叛逆之手,将军投清虽有无奈,但就真的死心塌地为清虏效命吗?”

青年化妆成商贾的样子,潜入庐陵后,凭借锦衣卫探马司搭建的关系网,和刘一鹏见了面。

刘一鹏长叹一声,

“你们想要我干什么?”

他只要一听对方说出的话,便明白对方是从哪边过来的了,说实话,他本来也就没有什么抵抗意志,打到这份上,对谭泰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他知道明廷对待反正将领的“三必杀、三不究“政策,所以自己沾过血债,投降反正也没有什么顾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39章 条件成熟,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