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浙海余波(1/2)

作品:《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浙东宁波府东北部,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舟山群岛,这里原本是明朝中后期南直隶和浙江对外当初走私的主要门户和中转基地。

但眼下,它是一群流亡抵抗者们的落脚点。

张煌言身着甲胄,手挽强弓,眼光锐利,丝毫不受岸边浪涛汹涌声影响,他虽然官居佥都御史,长相做派却毫不像个文官,箭术、武艺即使在军中都是佼佼者。

在风气糜烂的晚明文人社会,张煌言是一朵真正的奇葩。崇祯十五年,他参加乡试,当时崇祯虽然做了不少不靠谱的事,但有一件还是做对了的,那就是将“骑射”纳入了科举考试范围当中,当然绝大多数士子并未将这当成一回事,毕竟也不是什么硬性规定。

但张煌言是一个例外,史载他弯弓上马,“三发皆中”,令在场考官和士子无不“叹服”。在江南地区清流雅致的风气中,堪称一股“泥石流”。

当初弘光遇难,清军一路自扬州、南京、嘉兴、杭州等地,势如破竹,所过或死或降,尤其是南京的主动献城,让江南不少州县直接易帜。而张煌言却逆流而上,投奔被张名振拥护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前往舟山、浙东等地征募士卒。

在南明的一众文官中,他属于第一批意识到控制一支嫡系武装重要性的,故而没有像东林党或是后来丁魁楚、何腾蛟他们企图节制地方军阀部队,而是自己亲自征募组建新军。历史上,张煌言和兵部右侍郎王翊的军队军纪肃然,在一众军阀气息深重的南明军队中独树一帜。

“嗖!”

随着一箭中靶,身后传来爽朗的笑声,只见一位面若红枣的带甲将领大步走了过来。

“玄著(张煌言字)练箭多日,莫不是心中有郁?”

张煌言长叹一声

“定西侯莫不知?那多铎严令禁海,沿海百姓全部内迁三十里,咱们别说粮食衣用难以补给,武器消耗也日渐捉襟见肘,长此以往,最多一两月,就得不攻自破啊!”

来人正是昔日鲁王监国政权的灵魂人物,定西侯、富平将军张名振。张名振本是武官出身,原为台州石浦游击将军,但却颇有文人气,与张煌言这个有“武人气”的文官很是相善。

自江南沦陷以来,反抗运动虽然此起彼伏,但却也不断削弱,时至今日,就吴王朱以海名义之下,也就不足三万兵卒可用,且其中大多都是地方乡勇和豪强私兵。

还有郑彩、黄斌卿两个原为郑氏部署,摇摆不定的兵头,想靠这些力量和清军硬碰硬,实在是以卵击石。

可更糟的事情是,随着清廷定下了三面围攻南明朝廷的战略方针,在战争到来之前,江南的多铎和洪承畴、博洛开始加快对于地方抵抗势力的清剿,以打消后顾之忧。

尤其是严酷的禁海政策,直接将几万大军的后勤补给与武器来源卡断了。

张名振呵呵一笑

“这不正是来给你送好消息了吗?”

“好消息?怎么讲?”

“那边肇庆那里又派人联络我们了。”

张名振淡淡道

张煌言疑惑

“怎么?殿下不是已经接受吴王的封号了吗?不会还不放心吧。”

张名振叹了口气,接着道

“不是传旨意来的,是送东西来的。”

“专门让郑成功用大船运送,从广东送来的,粮食四千多石,还有五万两银子,各式兵械,得有近万套,甚至还有两千支新式火铳和十五门大炮。”

张煌言讶异

“怎如此大方?我听闻南边自己也缺粮得紧,居然还愿挤出来送给我们,确实难得啊。”

“这只是第一批,人家说了,每隔两月补给一批,直到收复江南为止。”

张名振感叹道

“有时候我是真的看不透这位光烈天子啊,也不知这是真的心怀博大还是另有所图呢?”

张名振却是笑出声来

“所图又如何?身为天子,不应该吗?有时我真是希望,这大明真能有一个如曹、桓般的雄猜之主。三百年来,咱们从朝堂到地方,都在温柔乡中沁烂了。”

“殿下想开了吗?形势逼比强啊”

“还能怎么想?好在殿下也并非什么志在凌云的主,以前我一直担心这一点,怕他进取之心不足,现在看来,倒是好事了。”quai.c0m

张名振无奈苦笑

其实在明末一帮乐色王爷里,鲁王真的算得上最贤明的那一批,历史上,五年之后,也就是永历七年,鲁王政权为了寻求郑成功的支持,主动去掉监国称号,从此移居南澳、金门。

之前唐、鲁争立,除了两边私心作祟之外,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两边都并非天家嫡系,甚至血脉关系远的可怜。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两人都不是明成祖朱棣的后代,而是其他藩王旁支,故而也就不存在所谓谁比谁正统的问题。

但朱由榔不同,可以说弘光死后,当今天下,若说谁能够代表大明王朝,就血统而言,恐怕不会有人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最新章节第32章 浙海余波,网址:https://www.7v55.com/144/144927/110.html